技術路線之爭是光伏行業熱度不減的話題,而來自市場的最新反饋,似乎預示著這場紛爭的短期結果已趨于明朗。
行業權威第三方數據平臺PVInfolink本周最新報價顯示,N型TOPCon組件在中國市場的報價,繼上周錄得單周2.8%的增幅之后,本周再漲0.5%,均價達到1.86元每瓦。
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市場的PE
技術路線之爭是光伏行業熱度不減的話題,而來自市場的最新反饋,似乎預示著這場紛爭的短期結果已趨于明朗。
行業權威第三方數據平臺PVInfolink本周最新報價顯示,N型TOPCon組件在中國市場的報價,繼上周錄得單周2.8%的增幅之后,本周再漲0.5%,均價達到1.86元每瓦。
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市場的PERC組件價格則有所下跌,集中式項目和分布式項目報價分別為1.73元每瓦和1.77元每瓦,與TOPCon組件價差進一步擴大到0.09-0.13元每瓦。同時,PERC電池的報價也進一步下跌。值得一提的是,TOPCon組件的漲價是在年初以來上游硅料價格下跌的背景下取得的。
N型需求“井噴”,終端溢價明顯
對于這種變化的原因,中信建投證券在近期的研報中表示,作為光伏新技術的主要代表,TOPCon光伏組件經過一年的市場培育,下游客戶對其性價比有了充分的認知。2023年伊始,TOPCon需求呈現井噴式態勢,而產業鏈供給短時間內無法滿足行業所有需求,導致TOPCon產品在未來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將維持高景氣狀態。
中信建投指出:“在這一趨勢下,TOPCon電池、組件超額利潤有望擴大,頭部企業將迎來較大彈性。”
而作為N型TOPCon領軍者的晶科能源近期在上證E互動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2023年已簽訂組件訂單中N型超過一半,N型訂單價格相較P型平均高出0.1元/瓦左右。
晶科能源認為,“N型組件相較P型組件具有更高的單瓦發電量、更低的系統成本、更大的提效空間,當前市場需求旺盛,因而將維持合理溢價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晶科在近期發布了其N型組件產品Tiger Neo的全球實證電站平臺。第三方機構監測數據顯示,在實證電站中,N型組件比P型組件帶來的發電量增益普遍可達到4%-12%,這也意味著N型組件給客戶帶來的實際IRR提升也遠高出理論預估。
也許正是看到了這種超預期的超額收益,今年以來,光伏項目招標中N型占比快速提升,以國家電投、中核匯能為代表的央國企組件招標中N型占比已達到30%-40%,大大高于去年10%左右的比例,行業TOPCon需求已逐步進入井噴式增長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并不是N型組件當前的主要市場。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在N型供不應求的階段,頭部組件企業更愿意把有限的產能放在溢價更高的市場,例如在歐洲戶用市場,TOPCon組件相對PERC的報價甚至高出2-3美分每瓦以上,而頭部組件公司今年歐洲出貨中六成以上都會是N型產品。
N型供給偏緊,TOPCon搶占先機
事實上,在有望替代PERC的下一代光伏技術中,N型TOPCon并非唯一之選,工序更簡單的HJT技術,正面無柵線的BC技術,以及可以突破晶硅電池效率極限的鈣鈦礦技術,都是行業及資本市場關注熱點。
然而,隨著22年以來TOPCon技術快速突破,HJT技術成本居高不下,鈣鈦礦企業遭“連環打假”,市場逐漸認識到,光伏技術的優勢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
行業頭部玩家也開始“用腳投票”。晶澳、天合、通威等一線企業相繼開始大舉布局TOPCon。即便是重倉HPBC技術的隆基綠能,也在近期的投資者調研中透露,其鄂爾多斯電池項目將采取N型TOPCon技術。
根據行業規律,更多的參與企業將進一步推動這一技術進步和供應鏈降本,從而擴大TOPCon相對于其他技術路線的優勢。晶科能源此前就表示,已實現N型和P型組件一體化生產成本持平。
不過,在專業人士看來,由于TOPCon技術工序相對復雜,新產能投入過程中的學習曲線也比較長,絕大多數產能規劃要到23年底甚至24年才能形成有效供給和有競爭力的產品。這也就造成在行業需求快速上升的過程中,N型TOPCon供給在較長時間內都會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
據中信建投統計,2023年行業TOPCon有效供給量大約在120GW左右,而行業總需求預計將達到400GW以上,TOPCon供給稀缺性較強。
而包括晶科在內的頭部TOPCon企業,都已經給出了較為樂觀的TOPCon提效和降本目標。在TOPCon和PERC的效率成本差距進一步拉大之后,TOPCon產品競爭力也將愈發凸顯,將成為絕大多數組件客戶的選擇。
中信建投認為,在TOPCon供給持續偏緊的情況下,除了頭部TOPCon電池、組件企業外,石英砂/石英坩堝、銀漿、膠膜、N型硅料等邊際變化較為顯著的材料環節也值得關注。
作者: 來源:匯商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