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哪一個行業,像光伏一樣發生著基本面與表觀估值的嚴重背離。
2023年上半年的Wind數據顯示,A股光伏公司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速均值達到了驚人的104.61%,歸母凈利潤平均增長103.87%。
與之相反的是光伏股價的一路下跌。今年以來的萬得光伏指數下跌達20.63%,光伏龍頭30更是累計回撤達到了27.14%。
截至9月7日,光伏行業的市凈率中位數跌到了3.4倍,滾動PE只剩17倍,許多頭部的PE甚至10倍不到。
估值下行通道中,任何好消息也無濟于事,哪怕是巨頭隆基下場力挺的BC電池路線,也在一日情緒上頭后快速回調。
這是因為,產能的嚴重過剩已成為行業共識。
當下的主要矛盾,是2023年400GW的樂觀預期,抵消不了至少800GW的產量堆砌。
有人認為競爭加劇是好事,畢竟新型電池的供給仍然不足。
2400億砸向Topcon后,價格會被卷到和P型一樣,到時新的需求又會起飛。
技術迭代承載了人們對價值躍升的憧憬。
由于和芯片同屬半導體,光景好的月份人們把光伏視作科技賽道,期待它能跑出“每18個月算力密度翻一番”的摩爾定律,效率持續迭代,創造更大價值,龍頭深挖護城河。
尤其是近年實現平價上網后,離開補貼自己也能跑起來,都給足了市場信心。
但這種預判忽視了一個關鍵要素——新老技術間的核心差異,無非是光電轉化效率。
效能最大值上:P型24%,異質結28%,Topcon和隆基力挺的BC是29%。
哪怕還在是還在講故事階段的鈣鈦礦,最高也就31%。
畢竟光電轉化率有著苛刻的約束上限。
單結電池33.7%,疊層電池不超過46%,三疊最高50%。
這還是理想光熱條件下的畫餅測算。
上限是對能量守恒律的尊重,除非有一天物理學不存在了。
隆基晶科們天天刷新光電轉化率,象征意義也大于實質作用。
這條路的世界盡頭,也就是比當下效率提升1倍而已。
如此差距,顯然帶不來iPhone取代諾基亞一樣的效果。
更無法比肩2的N+1次方游戲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晶體管數量翻番,會形成指數級的勢能差距。
臺積電、英偉達之所以能遙遙領先,不僅因為尖端制程或架構的門檻極高,而是掌握者一旦點燃新科技樹,會數倍優勢于競爭對手。
何況摩爾定律本身也在接近1nm的極限,因為制程不斷逼近硅原子直徑時,人類沒法對抗微觀世界的量子隧穿效應,控制二進制的開關也會失靈。
相比之下,上限更低的光伏行業只能盡可能的去做加法。
將現有轉化率能加成1%,就已經是了不得了的提升,同時還要睜著另一眼睛盯著快趕上你的同行,成本會不會比你還低。
上限變低時,就只能靠做大規模來降本,進而刺激新的需求。
很早之前,1985年成立于加州的SunPower創始人理查德·斯旺森就一語道出了光伏行業的規律:
光伏組件累計裝機量每增加1倍,產品價格下降20%。
這與美國工程師西奧多·萊特于上世紀20年代關于“飛機產量每增加一倍,成本等比例下降”的發現,幾乎異曲同工。
當斯旺森定律與強大的中國制造能力相遇,GW級的產能規劃遍地開花,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明顯加速了。
幾何級數增長的不是組件轉化率,而是產能;隨之而來的是產業鏈惡性競爭的血雨腥風。
如果說長期的上限是轉化,那么短期的上限就是消納。
今年以來,已有多地部門就大干快上的分布式項目明確坦言:真的消納不了了。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邢翼騰說的更直接:新增裝機規模大幅增長,電力消納及電網接入矛盾更加凸顯,行業
大起大落的風險在加大
曾經的光伏是科技股,未來的光伏是公共事業股,而今日的光伏已是如假包換的周期股。
巨頭們并非預見不了這場價格戰,但面對非贏即輸的激烈博弈,它們也沒有更多選擇,只能不惜賭上全部身價去卷一體化。
通威加碼著電池,愛旭猛攻組件,隆基則在硅料上持續用力。
總量過剩的同時還有結構性的失重。
當行業發現晶科可以通過東南亞的產能布局繞過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去北美市場大賺特賺,擋不住的海外投產浪潮,進一步放大著決賽圈的資本開支。
碳中和的既得利益者們主動走出舒適區,與其說是用多元化發展擺脫中年危機,倒不如說是為了有朝一日刺刀見紅時,一體化成本優勢可以讓自己活下去。
新入場的追隨者們也意識到,龍頭們的更大長板并非技術,而是人多、錢多、礦多,是規模效應。
遠期來說,碳稅、BIPV、ESG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維持著光伏裝機需求的高增長,就連新世紀大航海的星際探索,也需要光伏板在太空中發光發熱。
但中短期而言,三個和尚沒水吃也確實在成為主要矛盾。
當產能擴張這條路演化為行業集體行為后,總會有人沒得選擇,甚至最終被淘汰出局。
光伏行業等不到摩爾定律了,未來一段時間,它們或許真的要在過剩的產能里去品嘗囚徒困境的滋味。
作者: 來源: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