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晶硅光伏產業年均新增人才需求9.3萬人次,年均新增人才供給4萬人,每年缺口大于5萬人。”
9月10日,在第二十一屆海科會晶硅光伏新能源人才發展論壇上,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沈鴻烈演講到此處,臺下來自政府、企業的各路嘉賓紛紛掏出手機拍下這頁PPT內容。
“人才短缺是這個產業面臨的一大瓶頸。”樂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樂山硅研院”)院長胡育是拍照人群中的一位。在他看來,晶硅光伏產業當下的人才缺口,與我國該產業在近兩年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以樂山為例,近兩年樂山建設中國“綠色硅谷”勢頭正盛,全球晶硅光伏領域排名前十的企業已有5家落戶樂山,產能規模2022年已突破1000億元大關。但產業快速發展背后,專業技術人員供給卻成了難題。
“一是缺乏專業對口的技術性人員,二是缺乏從事研發生產的高端產業人才。”胡育介紹,晶硅光伏產業的人才需求具有特殊性,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該產業對于人才的綜合性和專業性要求都十分突出,這也意味著這類人才在培養上需要時間和資源的積累。
在他看來,擺脫光伏行業發展的人才困境,應該基于產教融合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在此次論壇上,樂山硅研院與樂山高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在項目研發、人才培養和項目開發上達成合作。樂山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樂山硅研院成立的初衷便是聯合當地高校、政府與龍頭企業,為當地晶硅光伏產業提供科研保障和人才供給。
目前除樂山硅研院外,樂山還成立樂山綠色硅谷產業學院,并出臺《“中國綠色硅谷”人才集聚十條硬措施》《樂山晶硅光伏產業“1+5+2”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與評價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10個人才新政,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供給。
“人才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更是抵御市場周期性風險的‘防波堤’。”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演講中拋出的這一觀點,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產業人才供給的重要性,得到了與會嘉賓的認同和掌聲。
朱共山援引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卡梅拉的觀點,“2027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將超過煤炭,成為最大的裝機能源。”然而機遇背后也暗藏風險,在他看來,要抵御“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周期律,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把培育集聚創新型人才隊伍放在行業發展的最優先位置。他以自身企業2018年至2020年突破“硅周期”的經歷為例,企業需要通過引進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的科技領軍人物、頭雁人才,進行高端技術人才的梯次培養,為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從而實現產業發展的行穩致遠。
作者:王晉朝 蔣京洲 來源: 四川在線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