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往往與泥沙俱下形影不離,分布式光伏正是如此。
央國企親自下場,投資機構爭先恐后。這是2021年以來,分布式光伏的真實寫照。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增光伏裝機的78.4GW中,有41GW為分布式,占比過半。然而,在獲利者多方博弈下,分布式市場亂象頻出,目前已有多地為分布式光伏按下暫停鍵。
這場分布式競賽,誰賺到了錢?
進擊的分布式
縱觀分布式發展歷程,有兩條主線始終撩撥著下游的裝機熱情,一條是政策,另一條則是補貼。
政策方面主要體現在,2021年推動分布式光伏高速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其中,國家能源局在9月發布的《關于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布 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 報送試點縣(市、區)676 個,全部列為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
這一政策直接引爆了分布式光伏賽道。
一時間,五大六小發電集團、中國石油等能源巨頭紛紛入局,曾經只有民營企業參與的市場的格局發生劇烈變化。
于此同時,投資機構跑步入場。在當年8月,中國分布式光伏投資開發運營領軍企業道達爾遠景完成了中國新能源領域首筆無追索項目融資。這筆融資高達8000萬美元,由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外貿銀行共同提供。
這筆融資,不僅金額很高,類型也頗有意味。
無追索權融資也叫純粹項目融資,貸款的還本付息完全依靠項目本身的經營效益,如果項目經營失敗,投資機構無權追償損失。相比其他類型融資,無追索權融資對投資機構風險更大,因此此類融資要求也更嚴格。
補貼方面主要體現在,從高額補貼到平價上網。
分布式光伏,大致經歷了初始投資補貼、高度電補貼和度電補貼下降三個階段。在高度電補貼時期,分布式光伏迎來一波猛增,末期已經出現部分地區發展過快問題。為應對這一局面,2018年開始度電補貼逐步下調,到2021年每千瓦時僅補貼0.03元。這意味著高補貼時代結束,平價上網時代正式到來。
2013-2020年分布式光伏的政策補貼數據來源: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
總體來說,平價上網盡管意在引導投資和資源的合理分配,但也代表光伏發電產業已具備相對成熟的市場化條件。
市場化的關鍵是降低成本,有機構預測今年年底分布式成本會降低到3.42元/瓦。十年來,光伏發電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使得電站運營的經濟性大大提高。近期上游價格暴跌也為分布式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博弈
近幾年,分布式的玩法與市場主體一直在變。
隨著分布式大火,融資租賃機構大規模進入分布式光伏領域。
由于光伏電站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購買設備資金需求很大,僅憑投資者或開發商不能做到資金全覆蓋,因此銀行貸款或者融資租賃成了流行且比較安全的模式,尤其是融資租賃。因為分布式光伏項目相對來說較為分散,同時收益預期不夠穩定,而這種方式籌資速度快,限制條件比銀行貸款少,融資期限長,最長可以達到8年,大大削弱了進入分布式光伏的資金壁壘。
在目前分布式的業主自投自持、開發+持有、開發+轉讓三種業務模式中,融資租賃機構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結果來看,新變化對分布式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2022年新增并網容量8740.8萬千瓦,同比增長59%。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新增裝機3629.4萬千瓦,同比增長42%,在全部新增光伏裝機中占比42%;分布式光伏裝機5111.4萬千瓦,同比增長75%,占比58%;而分布式光伏中戶用光伏裝機達到2524.6萬千瓦,在全部新增裝機中占比近30%。
然而數據之下,另有隱情。
目前,分布式市場參與主體包括:開發商,多為項目發起人,一般是負責項目運營、管理;融資方,為企業和個人開發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貸款;EPC承包商,主要負責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建筑物業主,為項目提供土地、墻面、屋頂等資源;電力用戶,通過購電協議或租賃協議等方式使用項目發出的電能;電網,允許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電網,負責發電量、用電量、電費統計,以及支付、補貼結算等服務。
每個市場參與主體都在這場經濟活動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在實際博弈中,業主處于劣勢地位,沒有達成目的。
由于政策不斷推進,工商業用戶電價不斷上漲,綠電市場完善等原因,分布式光伏有了向剛需轉變的趨勢。部分業主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確實有利可圖,但部分企業和機構為了效益,不惜虛假宣傳,打造“躺贏”價值認同,以貸款或融資渠道將風險轉移至業主;一定程度造成了不適合安裝電站的地區卻有大批量分布式裝機現象。
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例如EPC承包商根本不缺業務,甚至有選擇性只做高利潤項目。
向錢看齊,問題凸顯
分布式快速發展,亂象頻出。
有專業人士表示,由于戶用和工商業用電量,以及用電價格不一,實際度電收益需要多方考察。我國工商業用電電價在0.8-1.4元每度,大工業用電電價在0.6—0.8元每度,公共事業單位用電電價在0.5—0.6元每度,政府學校醫院事業單位、農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則只有0.3—0.5元每度。因此,對于不同類型業主,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收益截然不同。
據專業人士測算,在理想狀態下,戶用電站總容量30千瓦,25年發電89萬度;裝機成本3元/瓦,合計成本9萬元。山東的脫硫煤電價為0.3949元/千瓦時,靠賣電可以獲利26萬余元。
但從戶用光伏的實際裝機情況來算,每平米屋頂大約只能承載100瓦裝機量,一般戶用光伏屋頂可利用面積大約在40-50平米,也就是每戶大約可以安裝4000瓦至5000瓦設備。而且,按照2022年數據來看,戶用光伏裝機成本由于材料和建設條件等因素主要分布在3.5元/瓦到4.5元/瓦之間。今年6月1日起執行新電價機制,即“階梯電價+峰谷電價”,光伏發電收益還需要進一步減值,對工商業分布式業主不利。
同時,如果不是業主自投自持,還要請人運營,或者貸款建設。在支付運營費或者利息的前提下,業主獲利空間被進一步攤薄了。另外,隨著分布式的集中式的擴張,消納問題凸顯。
由于目前我國發電主體是以煤熱電為主,慣性大,與光伏、風電調峰、調度的響應速度慢。同時,隨著大量工商業屋頂電站,居民戶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建設并大量接入用戶側電網,導致用戶側電網產生電網電壓偏高、波動增加,對用電安全產生了一定威脅。
亂象之下,部分無奈地區叫停分布式。今年8月下旬,湖北省發布了一份《關于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過程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文中提到部分地區暫停光伏發電項目備案。此前,遼寧、湖南、陜西、廣東等多地均出臺了分布式光伏整頓措施。
誰賺了?
對于分布式光伏開發商來說,渠道是關鍵。
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言,“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之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熟人社會是鄉土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企業和機構很快找到了新的傳播邏輯——熟人介紹。據業內人士指出,部分鄉村里出現了本土專職銷售,憑借一塊板300元的高額提成,做到了月入10萬+。
主要因為,分布式企業中幾乎沒有有效渠道對接一線,業務員手中掌握大量人脈資源,擁有相當的議價空間,而光伏企業又重資入局分布式。
企業的凈利潤正在被渠道分走。
與下降的凈利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分布式光伏市場仍然處于上升期。近日,國家能源局公示了2023上半年的光伏新增規模,其中分布式新增高達40GW,戶用光伏新增達21.5GW,同期增幅超141.57%。
為了不丟掉市場,光伏企業只有繼續內卷。
過去,分布式市場掌握在在6家上市公司手中,包括正泰電器、天合光能、創維集團、中來股份、晶科科技和芯能科技。
但分布式日益火爆的前景,不僅上游企業,例如隆基、TCL中環等企業紛紛插手,甚至跨界而來的企業也加入了內卷。
晶科科技經營模式
在這場競爭中,跨界而來的家電企業似乎更有優勢。超低準入門檻,無需技術,也無需購買重資產設備的分布式光伏,正在為同樣從事TO C業務,且經歷過家電下鄉的家電企業大開門戶。
實際上分布式巨頭創維就曾經是家電巨頭,2022年,創維集團光伏板塊,一舉拿下119.34億元營收,較上年度增長191.0%。
光伏上游企業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徑,隆基、晶澳等頭部企業為了打造護城河,紛紛基于自身技術優勢,推出更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新產品。
作者:戲臺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