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韓國經濟》10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消費者不再打開錢包,德國面臨800億歐元赤字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面臨的現實是黯淡的,今年上半年漢堡港出口量為190萬標準箱,較去年上半年下降9.5%。以往,德國通過使用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生產產品并出售給中國獲利,但這種曾經強勁的出口模式現在似乎失效。德國政府為減少經濟對華依賴, 宣布“去風險”戰略。但如今,德國政府意識到,很難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持距離。
一些德國企業正加大對華投資,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德國大型化工公司巴斯夫計劃到2030年在華投資可多達100億歐元,德國電氣電子公司西門子6月宣布將在新加坡建設新工廠,并透露要擴建現有中國工廠的計劃。
《韓國經濟》10月20日文章,原題:沒有中國礦產作為支持,德國光伏產業就無法發電 德國有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半導體、電動汽車、太陽能等未來核心產業從原材料采購階段就依賴中國。雖然德國政府希望推動產業鏈多元化,但由于沒有價格競爭力,連德國企業也排斥這種被視為干預供應鏈的做法。
德國經濟研究所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在德國27種主要礦產中,鋰、鈷、鎢等14種100%從海外進口,而來自中國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去年德國從中國進口的鎵和鍺分別占進口總量的55%和75%。特別是在對環保轉型至關重要的原材料方面,德國高度依賴中國。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德國進口的太陽能發電設備87%來自中國。這就是試圖重振崩潰的太陽能產業的德國政府所面臨的現實。
德國采取措施希望獲得更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包括將關鍵礦產進口來源多元化擴大到澳大利亞、智利和加拿大等。然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德企仍依賴中國產原材料。德國工業協會全球市場部負責人弗里多林·施特拉克說:“雖然我們在加強回收關鍵原材料并促使進口多元化,但價格競爭力不足以取代中國礦物。”多數德國企業的立場是,只要價格低廉,并不介意關鍵礦物原產地是哪里。
作者:許世民,丁玲譯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