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當中,發電企業將發電并網之后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些收入,但在現實當中有部分發電企業將發電并網之后非但沒有獲得收入,還有可能倒欠電網一大筆電費。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開玩笑,現實當中確實存在證的事情。
前幾天山西能源監管辦公室就發布了《關于對欠費電費行為的監管意見》,從這個意見書內容來看,山西某個光伏能源企業在2021年6月至12月期間未按規定繳費電費金額總計8986365.42元。
最后山西能源監管局責令這家光伏發電企業向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繳納2021年6月到12月期間所建的電費總共898.63萬元。
看到這很多網友是一臉納悶,光伏發電是發電企業,為何他們將發電并網之后沒有賺到錢,反而會欠電網的電費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這個欠費詳單看出一些答案。
從欠費的清單來看,拖欠的費用主要有4種類型,分別是零售市場電能電費,批發市場電能電費,市場運營費,輔助服務費。
在眾多費用當中,有的費用是由電網公司支付給光伏發電企業,有的則需要光伏發電企業支付給電網,然后按月度進行結算。
在這些費用當中,如果光伏發電企業并網的價格比較高,對應的就能夠盈利,相反如果并網的價格比較低,就有可能出現倒欠電網的情況。
從前面我們所提到的這個案例來看,這家光伏企業之所以倒欠電網公司800多萬元,大概率應該是他們的并網價格比較低,但電網公司所收的一些市場運營費用、輔助服務費等相對比較高,所以導致企業處于虧損并罰的情況。
從目前山西省一些光伏發電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光伏發電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保障性收購價格,還有一部分是市場交易價格。
其中保障性收購價格按照火電的并網價格來結算,目前單價大概在0.3元到0.35元之間,這樣光伏企業還有得賺。
但保障性收購價格的占比相對比較低,目前很多山西光伏企業保障性收購價格占整體發電量的比重30%左右。
這意味著剩余的70%左右需要通過市場交易來進行,而市場交易又分為中長期定價以及現貨交易,在當前風光電力供應比較充足,而且很多都是屬于小企業的背景之下,這些光伏發電企業的議價空間有限,在跟電網談判的時候價格都比較低,很多光伏企業所簽署的中長期價格都只有0.15元到0.2元之間,這個價格要遠低與火力發電,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價格倒掛,也就是協議價格低于實際的交易價格,這就出現負電價,到時電網公司得補償電網公司的損失。
另外在并網價格比較低的背景之下,光伏發電企業卻還向電網支付其他費用,這些費用主要包含幾個方面。
一個是考核費用。
為了保障光伏發電的穩定并網,電網公司對光伏發電企業有嚴格的考核,如果違反調度機構的一些管理規定就可能被罰款,比如不執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有關規定,不執行調度機構在緊急情況下的限負荷指令等等,都可能面臨幾千塊錢甚至上萬塊錢的罰款。
二個是市場運營費。
目前電網會向光伏發電企業收取一定的市場運營費,這個運營費一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成本補償類費用(機組啟動補償費用、必開機組補償費用、調頻量價補償);
市場平衡類費用(市場結構平衡費用、阻塞平衡費用、雙軌制發電價格補貼、居民農業平衡費用)。
市場調節類費用(新能源超額獲利回收費用、新能源中長期超額回收費用、火電中長期缺額回收費用、用戶側超額獲利回收費用、用戶側中長期缺額回收費用、用戶側中長期曲線偏差回收費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長期超額回收費用)。
把以上這三種類型加起來,市場運營費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比如山西這家倒欠電網企業從2021年6月份到12月份,他們所產生的市場運營費就高達400萬以上。
對于這些雜幾雜八的費用,如果光伏及并網的價格比較高,比如單價能夠達到0.3元以上,基本上能夠覆蓋掉,而且還有盈利的空間。
但最近幾年有個別地方實行光伏發電市場交易之后,很多光伏企業的并網價格一降再降,結果導致很多光伏企業不僅沒有盈利,還有可能倒欠電網的錢。
如果這種局面不能有效改善,估計會打消光伏發電企業發電的積極性,畢竟目前很多光伏企業的利潤空間都比較小,甚至有很多光伏發電企業都是虧損運營,長期以往我相信很多光伏發電都有可能關閉掉的,這并不利于新能源的推廣。
作者: 來源:毒舌財商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