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評價新能源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和效益,研究出臺光伏治沙等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設計、施工、運維等標準規范。
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上,成片的光伏板連結成“藍色海洋”,仿佛為大地披上了一層“鎧甲”。光伏板下綠草如茵,時而有羊群在吃草、棲息。
“國家電投通遼發電總廠是已經投產發電38年的老火電企業。近年來,我們探索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新途徑,治灰治沙,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國家電投通遼發電總廠總經理孫文說。
揚塵治理一直是困擾通遼發電總廠的難題。2019年,該廠在荒蕪廢棄的貯灰場上開發建設光伏電站,覆土360多萬平方米,播撒草籽80多萬平方米,種植苜蓿等植物,蒿草、灰菜、蘆葦等野生植物也大量生長。
經測算,這座光伏電站每年可向社會貢獻清潔電力10.13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8萬余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1萬余噸、氮氧化物約800噸、二氧化硫約600噸,減少排放煙塵約100噸、灰渣3萬余噸。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這種板上發電,板下牧羊,讓沙海“披綠添金”的模式,正在多地推廣應用。
引導沙區轉方式調結構
“近年來,在‘雙碳’背景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在沙區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在11月5日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光伏治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說。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此前公開表示,探索光伏治沙等產業治沙新路徑,提升沙區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引導沙區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積極培育一批沙區特色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成立大會上,國家電投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劉豐介紹,截至目前,國家電投共完成光伏治沙項目共8個,治沙面積4.4萬余畝,籌備開工光伏治沙項目11個,治沙面積83.8萬畝。
國家電投北京公司于2012年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建成全國首個“光伏+治沙+農牧產業”電站。經過多年治理,植被覆蓋率由8%提高至77%,治理面積累計超過萬畝。2017年,經國家發改委推薦,國家電投北京公司參加了在肯尼亞舉辦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并作主旨演講,“磴口光伏治沙模式”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可。
“光伏治沙是一個有極大潛力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和應用。”國際產業生態學會主席徐明也在成立大會上說。
國務院辦公廳2022年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提出,充分發揮新能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大力推廣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區等礦區開展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效益的新能源項目。
《實施方案》介紹,近年來,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進入平價無補貼發展的新階段。但同時,新能源開發利用仍存在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和消納的適應性不足、土地資源約束明顯等制約因素。
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2021年10月份,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集中組織開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項目開工序幕。
“借光治沙”讓大漠生金
據億利潔能(600277.SH)介紹,已經“將發展治沙光伏作為公司未來戰略發展的主要方向”,依托控股股東億利集團多年治沙成果儲備的大量土地資源,結合現有光伏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維經驗技術積累等優勢,具備發展大規模光伏治沙項目的基礎條件。計劃在黃河幾字灣區域實施風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布局光伏治沙業務投資運營。
由三峽能源和億利潔能聯合投資建設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目前已完成全部光伏組件安裝,3座升壓站已具備投運條件,項目基本具備全容量并網條件。
青海省海南州沙化土地面積361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的3%,占全海南州面積的8.13%,是青海省沙化面積較多、治理難度較大、生態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區域。
青海省林草局生態修復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以來,海南州依托光伏園區植被恢復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的光伏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有效帶動了周邊養殖產業發展。根據草地監測數據,按照規劃園區內草場70%可利用率測算,年產草量可達11.8萬噸,能滿足養殖近8萬頭羊飼草需求,按每年出欄55%計,可增收6000萬元。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騰格里沙漠風光基地二期200萬千瓦光伏項目10月24日開工建設。該項目位于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為典型的風積沙地,建設規模200萬千瓦,占地面積約6萬畝,相當于5600個足球場大小,配套建設2座升壓站、1座儲能電站。
據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寧夏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常占丁介紹,項目建成并網后,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39.6億度,節約120.7萬噸標準煤,可滿足33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該項目一期治沙范圍超過2.6萬畝。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2023年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專項揭榜掛帥項目“光伏下沙化土地生態治理與高效利用”項目近日啟動。該項目由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內蒙古大學等共同實施。
仍需重視消納和生態問題
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00年以來連續4個監測期實現凈縮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三北工程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力發展風電光伏項目,有利于加強土地、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資源綜合利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加大清潔低碳能源供應水平的同時,獲取顯著生態、經濟和減碳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在今天(6日)召開的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成立30周年大會上,有關專家介紹,光伏治沙具有生態、經濟和減碳三方面效益:
生態效益突出。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多位一體循環發展模式,開展風電光伏治沙、防風、固草,系統保護和修復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實現新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友好發展。
經濟效益顯著。發揮西部北部地區風光資源優勢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未利用土地優勢,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通過輸電通道送到東中部地區,既能夠實現西部和東中部地區在土地資源、綠色能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又能夠促投資、穩增長,帶動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減碳效益明顯。通過建設風電光伏大型基地項目,既有利于推動風電光伏大規模、高水平發展,還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優質的綠色電力支撐,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隨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電光伏項目的陸續上馬,建設、施工和運營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擾動問題也引起各方重視。沙漠、戈壁、荒漠屬于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很難恢復。“應嚴格限制、減少地表擾動和植被損壞范圍,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有環保專家說。
上述《實施方案》也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評價新能源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和效益,研究出臺光伏治沙等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設計、施工、運維等標準規范。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專家朱源日前在解讀《“十四五”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時介紹,為應對“十四五”期間可能出現的新任務,生態環境部門已進行了提前謀劃和部署。
他舉例說,我國宣布將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為此,要研究制定風電、光伏、地熱等行業和項目環評管理政策及要求,避免在鳥類等野生動物重要生境和遷徙通道布局,推動非化石能源規劃和項目綠色發展。
作者:章軻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