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能擴張、價格下跌和企業融資熱情消退之時,光伏產業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下行周期。
10月30日國家能源局宣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新增裝機12894萬千瓦,同比增長145%,其中集中式光伏618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6714萬千瓦。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2億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95億千瓦,分布式光伏2.25億千瓦。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7月的預測,2023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在120~140GW之間。從第三季度的數據來看,達成這一目標已成定局。
但與欣欣向榮的光伏裝機相比,光伏中上游的市場卻并不陽光。進入10月,整個光伏市場的低迷和對過剩的擔憂開始不斷加劇,并通過愈演愈烈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產業鏈各個環節價格大幅下跌、光伏企業的IPO逐步終止、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不斷加強問詢、光伏股價的跌跌不休、企業融資熱情的消退……表面繁榮的光伏市場暗流涌動。
價格下跌難止10月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一則公告讓整個市場嘩然。公告指出,本周調研結果顯示,盡管多晶硅價格呈現下跌趨勢,但具體成交價格存在分歧,且幾乎沒有新簽訂單。因此多晶硅價格發布暫停一周。今年上半年,硅料價格持續下跌。從7月開始,價格出現短暫的回彈。但進入10月之后,硅料價格又開始進入下跌趨勢。
顯然,在當前的局面下,不公布硅料價格的唯一原因就是下跌過猛導致沒有什么成交。硅料價格看起來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2021-2022年,光伏硅料價格迎來一波瘋狂漲勢,一度抵達30萬元/噸的高點。而10月18日,也就是暫停報價之前的一輪報價周期中,N型硅料成交價在9萬-9.6萬元/噸,成交均價為9.31萬元/噸,環比持平。單晶致密料成交價在7.6萬-8.3萬元/噸,成交均價為8.01萬元/噸,環比持平。
從趨勢上看,硅料價格跌破8萬元/噸幾乎已成定局。而硅料價格的大跌自然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價格的下跌。硅業分會稱,目前硅片價格已下調至2.4-2.5元/片,達到了絕大多數硅片企業的盈虧平衡點,部分廠家已面臨虧損。
終端組件價格的情況更突出。10月18日,中國華電集團2023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招標項目開標,采購總容量約8.59GW,共分為六個標段。其中,標段六P型組件框架標段共吸引32家企業參與投標,投標價格最高價1.187元/瓦,最低投標價格創下新低,首次跌破1元/瓦,來到0.993元/瓦。華電的招標數據并非孤例。10月30日,國家能源集團2023年度光伏組件集采開標。此次集采總容量共10GW,分為8個標段,其中標段1-4為P型組件,標段4-8為N型組件,共11家組件企業參與了此次投標。
而在標段1-4,都有同一家企業報出了低于1元/W的價格,最低0.945元/W。從投標信息來看,雖然企業的投標價格沒有普遍低于1元/W,但無論是P型還是N型,價格都已經無限接近于1元/W。2023年的組件價格跌幅也是驚人的。從年初的1.8元/W,到如今的1元/W,組件價格幾乎砍去了一半。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離不開“產能過剩”4個字。
過?癯
擴產,無疑是今年光伏行業的一個主旋律。
光伏行業目前正處在P型和N型技術更新換代的轉折點。因此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二線廠商,都在積極擴充產能,生怕落后于人。
image.png
產能擴張的規模有多大?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曾在今年5月的SNEC大會上感慨,光伏行業用18年建成了約380GW的產能,而最近18個月就新建設了超過380GW的產能。
據不完全統計,到2023年底,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幾乎每個環節的產能均超過了1000GW。9月,S&PGlobal首席分析師胡丹預計,全球年度新增光伏裝機最高可達400GW,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可達170GW。
中國光伏的產能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全球需求,產能過剩的局面已經形成。但是面對產能過剩的既成事實和產業鏈價格的全線下跌,放棄產能擴張并沒有成為企業的一致選擇。恰恰相反,企業依然一頭扎進了擴產的行列當中。
“這種產能急劇擴張的局面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光伏行業新入局者較多,另一方面,頭部企業之間競爭也確實在日漸加劇!庇腥倘耸扛嬖V《能源》雜志記者,“在擴產浪潮中,企業都不想被別人甩開差距。再加上所有人都在積極儲備更高效的下一代電池產品,所以才會出現越是過剩,擴產越積極的情況!痹凇赌茉础冯s志的走訪中,很多光伏行業內人士都表示,本輪產能過剩可能會讓光伏企業逐漸分化。
“產能過剩的起點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行業火爆,引來了新入局的企業!庇袠I內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但是新企業在產能建設進度、工藝、成本控制、渠道、資金實力等方面與傳統企業是有差距的!
不僅僅是新進入光伏行業的玩家們要遭遇門檻,即便是傳統光伏企業,也要面臨挑戰。
在擴產的浪潮中,也不乏一些二三線企業紛紛擴張產能,不過大多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一線企業的地位比較穩固,二線企業很難對頭部企業產生沖擊,甚至可能會面臨淘汰危機。
“頭部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在行業利潤下降時有更豐富的應對經驗和資金實力渡過難關。現在的產能過剩或者內卷,對于一線、頭部或者排名靠前的企業來說并沒有那么大的壓力,反而可能是二線企業壓力會非常)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專家組副主任呂錦標說。但即便是有應對產能過剩的相對優勢,一線企業也不得不被卷入已經發生的價格戰中。在上述國家能源集團的招標中,已經有一線頭部企業報出了低價。有一線組件企業市場相關人士告訴《能源》雜志,組件價格的下跌趨勢很激進,企業很難保持定力。
“從終端產品來看,無論是龍頭還是二三線企業,品質上沒有根本性差別。在同質化競爭程度比較大的情況下,低價競爭幾乎是唯一的答案!
戰略布局
10月31日,隆基綠能舉行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該公司總裁李振國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坦白表示今年出現兩個策略失誤:一是在年初硅料發生波動性的快速下降時,隆基采取了硅片跟隨硅料價格變動的定價原則,對當時硅片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傷害;到二季度,友商以低價訂單搶占市場的時候,隆基沒有跟進,影響了組件銷售和四季度交付。
從李振國的發言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今年光伏行業幾個重大的轉折點。首先就是年初硅料價格的暴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硅料價格暴跌引發了全行業的降價,對于今年光伏裝機的創紀錄增長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但是對于產業鏈環節中的企業來說,急劇的價格波動顯然不符合穩健發展的策略。
另一個重大轉折點是今年年中,當產能過剩成為行業共識的時候,各大組件企業紛紛開啟了低價搶訂單的策略。隨著產業鏈價格的不斷走低,組件的低價也一路向下,最終出現了現在低于1元/W的情況。
隨著第四季度最終的訂單競爭開始進入白熱化,從目前的交付走勢不難判斷,各家企業對于出貨量的目標顯然是不滿意的。不會是所有人都像李振國一樣坦承今年的出貨量目標可以無法完成,因為“隆基堅持穩健的經營策略,不會虧錢做生意!
為什么明知是虧錢的生意,還是會有那么多的企業前赴后繼地報出超低價格呢?努力去完成全年的出貨量目標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頭部企業中,沒有幾家不是上市公司了,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完成既定目標、擴大市占率,有時候甚至比提高利潤率重要的多。更不要說那些正在準備沖擊IPO的企業了。
所有的企業都會遵循這一套邏輯嗎?至少隆基沒有這么選擇。
顯然,主動提出出貨量可能不及目標的隆基已經決定不會無休止地進行低價搶市場行為了。從反面來說,隆基這樣肯定會丟失一定的市場份額,今年也有可能會失去組件出貨量排名第一的位置。
但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隆基放棄的訂單都是虧損訂單。在隆基的眼中,這類訂單對于企業長遠發展是不利的;放棄了虧損的訂單,留下的卻是充裕的現金流。
無差別的低價競爭,最終都會演變成為依賴外部融資的金錢游戲。而當內卷到了一定程度,誰勝誰負都是難以預料的結局。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除了規模,技術也是另一個重要的杠桿。
這又回到了光伏行業當下的技術變革與替代。隆基選擇押注BC,就選擇了把決賽時間放到未來。而當下的TOPCon產能大戰,或許真的只是一個過渡時期。
(《能源》雜志新媒體中心宋永興、譚鈞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武魏楠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