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過剩產能的出清周期,都是伴隨著大量的新進產能的破產和爛尾。企業該如何穿越周期迷霧?
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遠超預期,樂觀估計可能會達到190-200GW。行業的火爆帶動了產業鏈條各環節技術進步,而價格進一步走低的背后,是行業內一場自上而下的“內卷”,行業新一輪洗牌已經來臨。
回溯過去20年的歷史,光伏行業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周期性行業,我們已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2012年歐美雙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與洗牌。每次行業洗牌,不光一大批二三線廠商紛紛倒閉,甚至那些行業的頭牌企業諸如尚德、賽維、英利等也走下了神壇。
這一輪光伏周期與上一輪有著明顯不同,新一輪周期不存在需求的急劇下滑。在全球能源轉型以及“雙碳”目標的共同推動下,光伏產業成為近幾年最為火熱的賽道。市場旺盛的需求,對于所有的光伏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而正是這樣的火熱才吸引了更多的入局者,帶來了產能的瘋狂擴張,產能過剩局面已然形成,中標價格不斷走低,甚至突破了成本底線。
在近期公布的三季度財報中,可以看到光伏行業的淘汰賽已經開始,龍頭企業的利潤會受到一定影響,二三線企業的利潤會更大幅度下降,有的企業會逐步減產、停產,甚至被直接淘汰出局。
用一位資深的光伏行業人士的話說,光伏行業這一二十年以來,每一次過剩產能的出清周期,都是伴隨著大量的新進產能的破產和爛尾,對于企業而言,前提是能活下來。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活下來并非易事。尚德、賽維、英利等企業之敗,很大一個原因,是在激烈的產能擴張推動下,采取了激進的財務策略。而在梳理頭部企業的財報中,筆者發現,即使是目前的頭部企業,也存在普遍的負載率偏高、現金流不充裕的情況。
當下,行業普遍追求的一體化的產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而,對于擴張中的光伏企業們,找到穩定的融資渠道和有效的策略,把控好投資節奏,資產負債率維持在一個健康的范圍,方能在接下來的淘汰賽中跨越周期。
光伏行業對企業融資能力和投資決策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研發能力也是企業能否長久的根本。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過剩似乎是常態,過剩本身就是驅動行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之一。過往十余年,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光伏發電成本十年下降90%以上。而現在,新的技術迭代開啟,未來兩三年,光伏將步入“N型”技術迭代的紅利期。
在愈來愈卷的周期來臨后,更多企業應該專注于技術革新,選擇一條更高效的新技術路線,否則就將被淘汰或被邊緣化。也就是說,誰能抓住技術迭代的紅利期的機會,誰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周期的“王者”。
晶科能源李仙德數月前在官微發布的《把硬仗的氛圍感拉滿》一文中特別提到:“一體化避免不了容錯率低挑戰,技術路線和工藝制程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動輒上百億投資的結果以及市場機會錯失的難以回頭。所以一體化下的冷暖自知,我們相視一笑,感同身受。但是,TOPCon一體化規模和效率,一定是下一戰的競爭底氣,而一體化成本是下一戰的競爭底線。”也就是說,擁有先進、差異化光伏電池技術的企業終將通過一體化增強全產業鏈競爭實力,才有底氣在未來成功穿越周期的迷霧。
作者:范珊珊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