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像磁鐵般吸引著外籍人才的繁華國際大都市,又是否能夠成為光伏中心呢?種種跡象表明,這一設想十之八九將成為現實。
2011年5月7日,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將總部由北京轉移至上海,其新聞發言人公布了兩點主要理由:首先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海內外的資金資源;其次是“為了借助靠近光伏產業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區域這一優勢。”本文將探究上海為光伏企業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并闡明究竟這些優勢是源于海外市場還是歸功于泱泱中國的自身發展。上海在許多方面都是中國光伏工業現狀的縮影,隨著國內市場逐漸成為太陽能的主流市場,且中國光伏企業對出口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上海將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以確保其作為中國光伏產業中心的地位。
由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片與組件生產國,而本國市場卻極少消耗這些產品,因此就事實而言,至少在光伏產品供應方面,上海可謂是全球光伏工業的中心。盡管上海本身幾乎沒有光伏設備生產線,但作為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區域,它是長三角內許多生產制造商與海外市場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它也是國外光伏生產設備、元件與原料的進口港與物流樞紐,這些物資設備將經由上海運往長三角區域的光伏產品生產基地。
上海發展迅速,如今已能為外籍華僑提供所需的許多便利設施,使他們生活舒適,這也是吸引海內外企業家的優勢。
當然,上海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光伏設備生產與貿易中心,還有很多其它因素。中國的出口帶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及其成功,均以該城市提供的有利條件為基礎。且不說上海位于長三角的內陸生產區及其作為貿易與物流樞紐的地理優勢,上海還提供了大量的熟練工,提供了半導體和光伏工業基礎與應用研究的強大基地,提供了國際化的指向標,提供了日趨成熟的金融行業,并為海外投資商與光伏領域專家提供了有利環境。
相關數據表明了上海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地位。該市人口總數為1940萬(2009年統計),人均GDP與稅后所得為全國最高。2009年,上海的人均GDP達到78989元人民幣,人均稅后所得達到28838元人民幣。該年進出口貿易非常平衡,出口額為1360億美元,進口額則為1373億美元。同年,上海地區的外商投資總額高達105億美元,居其它三個中國省份之后,名列第四。
驚人轉變
與北京、重慶等直轄市相同,上海也擁有與省份同級的行政地位,由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前市長及市委書記江澤民先生晉升成為國家級黨組領導成員之后,上海進入了飛躍式發展階段。借助中央政府的支持,上海經歷了驚人的轉變,從九十年代初大村莊般的城市一舉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擁有大規模的地鐵與高架體系、嶄新的機場與火車站以及鱗次櫛比的絢麗摩天大樓。(筆者于1990年初次到訪上海,親身經歷過這次歷史性的飛躍。)
在上海由“沉睡”的大城鎮轉變為世界一流大都市的過程中,其內陸地區的光伏產業也受其蔭庇,借助上海的優勢,承接貿易、金融、營銷及其它領域相關的特殊任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光伏工業竟起源自中國另一端的西部偏遠地區,比如西藏。2002年,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發展計劃合作,啟動“送電下鄉”工程,向偏遠的鄉村與城鎮供應離網太陽能。而像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先生這樣的民營企業家們,注意到這是一大機遇,因此該項目成了施先生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等首批光伏工業冒險家們的第一個市場。
所以,反倒是上海多年之后成為了中國光伏工業的中心時,這著實讓人吃了一驚。上海與西藏首府拉薩之間距離3250公里,飛機行程達四個多小時。如今兩市由令人驚嘆的新鐵路相連,但旅程仍舊耗時52個小時。因為中國西部無法提供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所需的技術支持和物流,所以十年前項目啟動時,中國的光伏企業并未在離網太陽能系統安裝點的附近設立辦事處。
反之,上海及其周圍的長三角地區則可提供理想的經濟環境。而且當地政府熱衷于吸引高科技企業落戶,所以光伏制造商能很容易地汲取海外資金投入,并聘用到有電子工業背景的熟練工。畢竟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的半導體工業中心,光伏工業領域自然可以對這一優勢加以利用。此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些上海的國有企業就已經開始生產應用于航天領域的光伏設備,因而已相當熟悉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流程。六十年代,上海航天局就已具備應用于衛星的光伏技術,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的光伏電池與組件生產商,從1999年起逐漸發展壯大直至2005年為止成為中光伏設備生產的領軍企業。它已逐漸在中國西部離網太陽能設備制造工廠的供應中占據重要位置,并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及上海虹橋火車站等建造了許多高規格的并網太陽能供電系統。如今,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最主要的系統集成廠商之一。
另外,在對這一新興工業的專有技術供給方面,上海的大學與研究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交通大學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已為許多上海地區的光伏設備制造商提供了專業人才與技術。比較著名的有上海交大泰陽綠色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交大與國有企業上海電氣于2003年共同創建的合資企業)、Solarfun(現在的韓華新能源)、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背板制造商Jollywood。上述所有公司均在上海或鄰近的長三角地區有相關項目,與上海交大等研究院的密切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它們的發展。
財富之路
上海成為光伏工業中心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它為光伏產業提供了通往資本之路。天華陽光將該因素列為其總部由北京轉移到上海的原因之一,同時這點也是光伏行業內競爭者實力的關鍵部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它地方。光伏設備生產是非常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因而中國的光伏工業極其依賴于資本來源。上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融資平臺,吸引著這一領域內的海內外企業家。上文提到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利用紐約證券交易所籌集資金的公司。2005年的這一歷史成功給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使其成為中國及世界領先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制造商。毋庸置疑,此間,上海在為其提供金融領域的專業性指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今,上海已確然是中國大陸的金融中心,而且也是中國太陽能公司與海內外金融專家接觸的最佳場所,以商討籌集資金與擴大業務的最佳方式。
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領軍于前,但新進企業還在尋求資本以助自身擴張,故而歷史仍將繼續。例如英偉力,一家具備微逆變器領域專業技術的新興公司。這一領域在光伏供應鏈中極具潛力,而英偉力則立志成為中國領先的微逆變器制造商。一如20個組件中有19個銷往海外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英偉力的主要市場也在海外。據英偉力副總裁劉勇先生所言,其公司2012年總產出的90%將銷往海外市場。為成為微逆變器領域的世界級供應商并進一步發展自身技術,英偉力正在尋求高達2000萬美元的增長資本。在上海,英偉力可以利用一系列風險資本(VC)私募股本(PE)投資公司,其中大部分有國外資助商背景,這些VC和PE投資公司也可能是開啟其它市場的戰略伙伴,或者將英偉力這樣的公司引領至國內或國外證券交易市場。
從英偉力的事跡中也可看出上海的另一優勢。該城市或許是最適合外籍人士及劉勇先生這樣的民營企業家居住的地方,這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劉先生說,為說服自己的夫人從美國遷移到中國,可頗費了一番功夫。在過去二十年中,上海發展迅速,如今已能為外籍華僑提供所需的許多便利設施,使他們生活舒適。中國領先光伏制造商的管理團隊成員基本都是外籍華僑和所謂的“海歸”,指的是出國留學或工作后回國的中國人,回國的原因通常是一份吸引得他們無法拒絕的聘書。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施董事長的情況便是如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原本沒有想過要離開澳大利亞,但無錫市政府給予的慷慨邀請與豐厚條件改變了施先生的想法,這座城市靠近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地政府給他提供了在無錫開設太陽能公司的機會,基礎啟動資金600萬美元。
上海的生活品質也吸引著外國公司進駐。1994年,真空專家Edwards就已開辟了上海市場,在此地擁有相關業務,十年后,該公司又在浦東(上海東部)的外高橋保稅區(“自由貿易區”)建立了生產基地。浦東,特別是其自由貿易區,是中國政府制定的新式外資試驗區。Edwards和其它外國公司被允許在該區域建立所謂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s),現已成為外商在中國建立業務的首選方式。由于更加臨近其中國客戶,Edwards可提供的交貨時間比其沒有中國生產基地的競爭對手短30%左右。
Edwards的例子很有趣,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從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到更平衡經濟模式的轉變,在后一模式中,中國本土消費的作用愈加重要。Edwards在自由貿易區設廠的初期,注重的是出口,因為它在該區可以自由進口和出口貨物,免于常規的海關監管手續。只要客戶大部分來自海外市場,這一條件就非常有利。但隨著中國客戶的增多,而長三角地區的光伏制造商又迫切希望將Edwards的技術集成到他們的生產線中,自由貿易區已不再是作為基地的最佳位置,因為為本土市場定制的設備仍然需要經過中國海關。這樣的結果就是,Edwards必須將生產基地再搬遷至離客戶基地更近的地方,即長三角地區與中國內陸。
顯然,英偉力今后在海內外的銷售發展趨勢也是如此。上文提到,2012年英偉力的總收入將有90%來自海外市場,但該公司卻已然預計到,2013年其微逆變器產品將有25%在中國投入使用。當然,將有相當一部分產品與長三角組件制造商出產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綁定,銷往海外市場,但是國內銷售的上漲幅度如此顯著,根本無法掩蓋本土市場需求的強勢轉變。確實,預計在2020年,中國的光伏需求將至少達到50千兆瓦,遠遠超出今年年初的預期。
面向未來
對上海與長三角地區的制造商而言,這將是光伏貿易發展的巨大轉變。他們在出口導向型模式中已做得非常成功,一如中國南部的香港及周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同仁們,該地區是全世界電子、玩具及其它產品的生產貿易中心。同時,這兩個區域與相關領軍城市的成功,也導致了生產成本與員工薪水的提高。此現象在過去一年中已展露得十分明顯,特別是在香港附近的廣東省,工人們的不安定因素已迫使制造商提高了工資。
FirstSolar最近決定,將在越南的西貢建立一家薄膜生產廠,其他光伏制造商也采取了轉移到東南亞的類似舉措,這些現象表明了,中國的薪金壓力正在迫使一些光伏制造商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力及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其它亞洲國家。為延續迄今為止的成功與繁榮,長三角地區(及珠三角地區)將提升價值鏈,以提供除低成本電池片、組件與逆變器之外更多的產品。可以看到,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等光伏領軍企業與英偉力等新興企業已經在進行這一轉變,他們從國內外引進專有技術以制造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同時,上海也在采取措施,以展現自己作為今后中國本土光伏市場中心的作用。比如前年的世博會上,構件型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使用就是一大亮點。考慮到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大陸的新建筑總量十分龐大,這里很有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BIPV消費市場。世博園內的三個永久性建筑均使用BIPV以滿足其供電需求,并將剩余的電能供給輸電網。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聯合輸出功率達到3.12兆瓦的中國館和世博主題館。
但是中國最大的BIPV設施并不在世博園區內,而是在城市另一端的虹橋區。虹橋火車站的特點是集成了20000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屋頂BIPV系統,覆蓋面積達61000平方米。其年電產量為630萬千瓦時,足以向上海12000戶人家提供電力。該火車站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又于2011年夏天作為世界上最長高速鐵路連接的終點,重新回到了媒體的視野中。全新的京滬高鐵路段,將北京上海這兩個大陸領軍城市之間的行程時間縮短了一半,只需不足五小時。
虹橋火車站:中國最大的構件型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項目,發電量為6.68兆瓦,其中3.25兆瓦由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上海市政府將繼續推行BIPV設施,并已撥出5000萬元人民幣的年度預算,以支持此類項目。為評估市內的BIPV項目,市政府正與交大太陽能研究所等相關學院的專家進行磋商。與其長江流域的鄰居江蘇省和浙江省不同,上海尚未采用省級上網電價(FIT)。但前兩省均在光伏制造方面有很強的實力,這無疑在實行省級上網電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蒸蒸日上
雖然上海尚未成為領先的BIPV應用中心,但它卻已經是光伏產業的展覽與會議中心。迄今為止,這些項目仍然以出口為導向,可隨著中國本土光伏市場的不斷發展,國內與國際定位之間將更加趨于平衡。顯然,目前上海光伏行業最大的行業盛會是SNEC第六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暨論壇,它已于2012年5月16日至18日舉行。在去年2月份的第五屆展會上,參展商遍布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全十三個展廳,主辦方上海新能源行業協會(SNEIA)立志于將SNEC發展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同類展會中首屈一指的光伏展會。而2012年上海將迎來一個繁忙的春季,因為在SNEC展會之前還舉行了Semicon/SolarconChina(2012/3/21-3/22)和AsiaSolar(2012/3/21-3/23)兩個展會。這三個盛會都將在上海浦東舉行,2012年SEMI中國的Solarcon展會與AsiaSolar展會相重疊,正顯示了中國的光伏展會主辦方是如何在市場蒸蒸日上的情況下巧取一席之地的。
由于在中國及其它市場上,太陽能日益成為重要的電力來源,競爭將愈演愈烈。借助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與BIPV供電的上海虹橋火車站等場所精良的基礎設施,上海似乎已經為保有中國光伏市場的中心地位而整裝待發。其想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雄心壯志,將為上海、長三角及中國其它地區的創新型太陽能公司籌集到更多的資金。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著名太陽能品牌的外國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一如奢侈品市場上的眾多國外品牌爭相在中國上市。盡管太陽能品牌沒有今夏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Prada那樣性感,但在這樣一個渴求電力與更清潔環境的國度,它們必將引得萬眾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