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比2022 年增加了50%,而未來 5 年將是增長最快的時期。國際能源署(IEA)表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缺乏資金是一個關鍵問題。在過去三十年中,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速度達到最快,這意味著各國政府有機會實現COP28 氣候大會上制定的目標,即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增長兩倍。據國際能源能源署最新年度市場報告,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近510千兆瓦,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四分之三。
中國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幅最大,2023 年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相當于 2022 年全球總光伏發電量。與此同時,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66%。歐洲、美國和巴西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幅也創下歷史新高。
報告顯示,在現有政策和市場條件下,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預計將在 2023到2028年間增長到 7300 千兆瓦。其中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占95%,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煤炭發電量,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但是,盡管過去 12 個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全球仍需進一步努力,爭取到 2030 年將發電量增加兩倍,這也是各國在 COP28 會議上達成的共識。
到 2030 年將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兩倍所需的條件因國家、地區和技術的不同而大相徑庭。
就發達經濟體和大型新興經濟體而言,它們將面臨政策不確定、電網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審批流程繁瑣和許可延誤等各種挑戰。在其他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獲得資金、健全治理和監管體系對于降低風險和吸引投資則至關重要。
與過去五年相比,美國、歐盟、印度和巴西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和陸上風電裝機量預計到 2028 年將至少翻一番。2023 年,太陽能光伏組件價格同比下降近 50%,且成本將繼續下降。這是因為預計到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將達到1100千兆瓦,遠超需求量。相比之下,由于供應鏈持續中斷、成本上升和審批時間過長等因素,風能產業(中國除外)正面臨更嚴峻挑戰,需要更強勁的政策支持。
報告還對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發展勢頭進行了實況調查,對已宣布的項目進行了評估。報告顯示,在全球已宣布的可再生制氫項目中,預計到2030年只能實現7%的預期產能。項目達成投資決定的速度緩慢,承購商投資有限,以及生產成本較高,這些因素都回導致項目進展緩慢。為了讓投資者完全信服,在宣布實行項目之后,政府必須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
2023年,生物燃料的作用也開始顯現。生物燃料在航空業等領域開始發揮作用,逐漸成為柴油等高污染燃料的替代品。以巴西和印度為首的新興經濟體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拉動全球70%的生物燃料需求。雖然生物燃料部署正在加速,但報告顯示,這一增長還不夠快,到 2030 年,需大幅增加生物燃料需求,才能使世界走上凈零排放之路。
作者: 來源:能源輿情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