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消納尚存挑戰。湖北某市級供電公司日前發布的《關于分布式光伏可接入容量的報告》指出,在同時滿足該市主網及220千伏不反送且各級設備反向負載率不超過80%約束情況下,全市全域為紅區,各電壓各級變電站、10千伏線路及臺區2024年分布式電源可接入容量為0萬千瓦。紅區,意味著在承載力得到有效改善前,暫停新增分布式電源接入。除了紅區外,還有黃區和綠區,黃區代表承載力已接近飽和,確需接入的項目應開展專項分析,綠區則是推薦分布式光伏接入。這是根據2019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導則》行業標準劃分的分布式電源承載力等級。
《中國能源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湖北、黑龍江、江西、河南、廣東等多省發布下轄部分地區分布式光伏承載力等級預警。包括遼寧在內的一些省份則發布相關文件,提出根據本地區電力需求及電網情況,電網公司按季度計算地區(市、縣)分布式光伏可接入容量。
去年以來,市場對分布式光伏接入難、消納難等猜測不斷,甚至出現對分布式光伏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多地為何密集發出分布式光伏接網預警等級?紅區真的會影響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嗎?備受行業關注的分布式光伏消納難,該如何破解?
促進源網側信息對稱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光伏行業協會2023年度大會上,圍繞“光伏發電未來要擔當‘主力電源’,還需完善哪些短板”這一話題,多位光伏企業高管展開討論,其中消納成為共識性答案。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總裁莊巖直言,消納是光伏發展最大的問題之一。
在外界看來,各地頻頻發布分布式光伏接網預警等級,恰好證實了消納風險,同時預示著分布式光伏未來將面對的窘境。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一些公開信息確實會影響分布式光伏裝機增長,但這種影響不一定是消極的,要從兩方面考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韓雪表示:“企業看到各地發布的分布式光伏接網預警等級后,可能會依據消納條件作投資決策,比如放棄開發紅區市場,即使光照資源比較好。同時也要注意,這也可能提高企業開發的緊迫性,甚至引發新一輪搶裝。” 韓雪認為,預警等級并非突然出現的新鮮事物,在多地大面積發布預警之前,山東、河北等分布式光伏發展較快的省份,已經在定期發布分布式光伏可開放并網容量信息。“光伏頭部企業或比較敏感的企業,也早已在跟蹤相關信息。隨著光伏組件價格下降,近兩年來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大增,讓越來越多的省份意識到需要開展這項工作。”
一位行業專家指出,預警等級的作用和意義在于讓源側和電網側的信息對稱,所以不必為此高度緊張。“預警等級相當于提醒,提前告知企業電網接入容量現狀,如果不預警,就可能出現大量排隊且無法接入的情況。”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即使被劃分為紅區,也不是‘一桿子打死’不能裝,國家能源局在回復文件中表達得很清楚,待電網情況有所改善,可以再進行安裝。另外,紅區雖然整體消納能力不足,但其中的一些單點可能還有接入能力。截至目前,大部分分布式光伏項目都在正常有序進行。”
提升光伏儲能配合度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達67.14吉瓦,同比增長90%,占比超過集中式達52%,成為光伏新增裝機主力。發展分布式光伏,有利于消減電力尖峰負荷、節約優化配電網投資、引導居民綠色消費,國家積極支持開展相關工作。不過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分布式光伏后勁如何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多位光伏企業高管一致認為,引入儲能是促進光伏與其他類型能源協作、競爭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儲能確實成為不少省份解決黃區、紅區分布式光伏接入的手段。
《河南省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技術規范(試行)》明確提出,對于黃色、紅色區域,通過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優化用電負荷曲線、合理布局儲能設施、匯集升壓接入等方式可提升接入能力。通過配置儲能提升承載力的,一般黃色區域不低于項目裝機容量15%、2小時,紅色區域不低于項目裝機容量20%、2小時。
河北省發改委在《關于組織申報地面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通知》中也強調,可開放容量為零的縣(區)或超出可開放容量申報的項目,需通過安裝電網遠程調控裝置、配置儲能(冀北電網和河北南網分別按照20%、15%比例配置,時長不低于2小時)、承諾參與調峰等方式開展項目建設。
對此,上述行業專家指出,各地情況不同,儲能并非唯一解決方案。“以黑龍江為例,該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全額上網,同時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不多,接入容量緊張不一定完全受分布式光伏裝機量影響。但對山東來說,因分布式光伏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縣可能面臨接入容量超過設備額定容量的80%的問題,而安裝儲能可以將中午大發的電存儲起來,存到晚上或早上用,這樣就可以緩解棄光或者負電價出現。”
陽光電源副董事長兼光儲集團總裁顧亦磊表示,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需要儲能配合。“儲能近幾年裝了不少,但利用率比較低。光伏和儲能都裝了,但儲能沒有用,所以光伏裝機擴容就會受限,目前就卡在這里,有些省份正進行試點,應該很快能解決。”
消納取決于多重條件
分布式光伏消納并非第一次引發熱烈討論。早在2021年,國內就曾出現過因部分供電轄區內個人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積極性高漲,光伏電站扎堆新上而造成35千伏變電站接入光伏容量嚴重超標,導致上級電源220千伏變電站出現反向供電情況。
韓雪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電網能不能接入分布式光伏取決于很多條件,包括電量條件、電壓條件等,并不是設備額定容量超過80%就一定不能接入。應該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分布式光伏發電曲線和負荷曲線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說取決于電網凈負荷的情況,如果電網凈負荷峰值超過變壓器可以承受的程度,肯定就沒有接入容量。”
韓雪進一步分析,分布式光伏無法接入電網的原因是一致的,即電網無法承受,但致使電網承受不了的原因不同,也不能用一種手段去解決接入難題。“比如儲能,再比如目前呼聲較大的集中匯流。集中匯流確實能夠解決更低電壓等級不平衡的問題,但如果更高的電壓等級也出現反送電情況,那集中匯流也無法解決,只能調節負荷或者增加儲能。
“以往的電價體系并未完全體現不同時間段的電力供需情況,因此光伏發電與用電在時間上的錯配無法充分通過價格信號體現,供需調節價值也無法反映,以致于光伏發展規模與調節能力的發展規模不匹配。一些地區開始采用分時電價來反映供需形勢,以此引導企業開發。”韓雪坦言。
韓雪還強調,由于電網消納能力不足而出現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難、并網難現象在各國均有發生,十分普遍。這一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分布式光伏迅猛發展,已經超過其配套技術的發展速度。
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指出,希望通過整個電網、智能微網、虛擬電廠以及一系列的業務發展,帶動分布式電源點發展、分布式消納以及分布式電網的匹配,促進整個行業突破天花板。
作者:董梓童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