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月13日以《美國能否打破中國對太陽能產業的掌控?》為題發表報道。報道稱,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過程漫長而復雜,中國在其中主導了每一個環節。
報道指出,中國之所以能在20年間建立起主導地位,部分原因是中國從電力到勞動力的成本都比美國或歐洲等地便宜得多。最近,中國大規模的太陽能制造業務已成為一種優勢,吸引了人才、研究資金和供應商生態系統。
據報道,隨著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激增,美國正試圖建立自己的太陽能制造供應鏈,并為該計劃提供大量補貼,但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2022年美國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有四分之三以上由多晶硅制成。多晶硅的生產是太陽能發電設備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由于在提煉過程中需要達到的高溫以及需要使用的昂貴設備,這也是最耗費能源和資金的環節之一。直到2005年左右,多晶硅的生產還是由美國、歐洲和日本公司主導。但隨著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大規模擴張和投資,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23年,大約91%的太陽能電池板所用的多晶硅都是中國生產的。
報道稱,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都能實現成本控制。美國正試圖在生產過程的各主要階段提供大額激勵,以縮小美中在太陽能發電設備生產方面的差距。
行業制造商表示,近年來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補貼首次使在美國建廠在經濟上變得可行。然而,并非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都有資格獲得支持。
與此同時,企業指出,由于通脹以及資金成本不斷提升,再加上中國光伏產品價格的大幅下降,成本差距正再次拉大。
報道稱,根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公司的數據,總體來看,中國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比美國低44%。
作者:編譯/許燕紅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