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2015年開始接觸到光伏回收、2018年正式成立公司,這些年光伏回收產業的關注度變化我們確實感受非常深刻。一開始,光伏回收產業幾乎是無人問津的,直到2020年關注度依然還很低。但就這兩三年,關注度陡然間暴漲!背V萑鹳惌h?萍加邢薰究偨浝砬f虎梁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100萬噸、1200萬噸、5500萬噸——這是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在不久前對于我國光伏組件常規退役情況下分別在2030年、2040年及2050年退役量的最新預測。
隨著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轉型中持續發揮生力軍作用,產業“最后一公里”的回收問題也日益迫切。面對這片市場規模千億的新藍海,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光伏回收政策密集出臺,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回收被稱為光伏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光伏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環節。
隨著光伏產業成為我國制造業的名片,以及能源結構轉型的生力軍,如何打通這最后一公里,讓生產綠電的光伏全產業周期做到綠色環保,成為整個行業乃至必須面臨的挑戰。
政策層面的關注無疑是光伏回收近年吸睛的緣由之一。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秘書長呂芳將2023年稱為光伏回收政策的“元年”。她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光伏回收已經由國家科研項目轉向了產業項目。
2023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被業內人士認為是第一份對我國風電、光伏領域退役設備循環利用工作做出全面、系統部署的政策。
此外,待回收的光伏組件終于在不久前獲得了正式的“身份證”。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固體廢物分類與代碼目錄》中,報廢光伏組件(包含了生產、技改及退役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光伏組件)廢物代碼首次發布。
“廢舊光伏組件的固廢屬性確定之后,會推動光伏回收產業的規范類法規、規范、標準等加快制定。”莊虎梁告訴記者,此前廢舊光伏組件的“身份”問題一直沒能確定,而不同的固廢類別對應著顯著不同的固廢管理要求,受到不同的法律法規條款約束,也就是說即便制定光伏回收相關的管理規范,也得有法可依。但現在已經可以根據環保法及固廢法,將報廢組件按照可再生利用類一般工業固廢,制定要求更為明晰的管理規范。
千億藍海市場剛剛起步,監管與技術需補位
“廢棄光伏組件是一座礦山。”呂芳如是形容。
海優新材負責相關業務的廖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光伏產品含有硅、銀、銅等珍貴資源。通過回收,這些材料可以被再次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回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30年,中國光伏組件廢棄量產值約130億元;到2040年,產值規模將躍升至1500億元。
這樣一片前景確定的藍海,自然成為許多人眼里的好生意。
去年12月播出的焦點訪談節目探訪了河南等地的數家光伏回收小作坊,這些作坊只回收廢棄組件中最容易處理且價值較高的鋁邊框等部件,將剩余部分丟棄,且因設備簡陋工藝粗放,極易造成環境污染。
在廖軍看來,公眾、企業對于光伏產品回收的認識還不夠充分,缺乏回收和承擔社會責任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負擔的主動性,也缺乏對退役產品的有效追溯,這對構建完整的回收鏈條構成挑戰。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制造企業對于廢棄光伏組件的處置方通常不會專門篩選,小作坊往往以更高的價格買下市面上的廢棄光伏組件囤貨,擁有處置能力的正規企業難以競爭,甚至面臨拿不到組件來進行回收的尷尬局面。
“光伏回收產業還沒正式形成,卻已經極度內卷了,使得整個行業不得不走‘先無序后規范’的發展老路,不能從一開始就規范性發展!鼻f虎梁表示,光伏回收產業的入門門檻不高,三五個人,一兩臺設備,也可以簡單粗放地干起來。但這些不規范企業不僅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更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主任、一道新能CTO宋登元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廢棄光伏組件的鋁邊框,拆下來之后可以作為原材料以新鋁70%的價格賣出去,但一塊組件里既有便于回收的部分,也有難以回收的部分,特別是硅、銀等材料高純度的回收!皬哪壳皝砜,如果要對廢棄組件進行徹底的、環保的回收,成本依然是較高的”。
讓光伏回收產業走上規范發展的正軌,迫切需要對相關的政策和標準進行完善。此外,據呂芳介紹,中心正在探索構建線上的信息共享平臺,將廢棄光伏組件的供需雙方對接起來。
另一重挑戰來自技術層面。
“在制造光伏產品時,企業考慮的是將產品的耐候性做好,進行高耐候性的封裝,實現更長的使用壽命,而在回收時,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進行拆解分離,兩者之間看起來存在矛盾。”宋登元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早期光伏行業缺乏回收意識,而隨著行業的認識提高,光伏產品正在朝著綠色、可回收性設計的方向發展,能夠去尋求制造與回收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在產品設計環節即兼顧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
呂芳表示,早前科研階段可能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將回收的路線圖跑通,但到了產業化階段,問題不僅僅來自技術方面。面對實際工況,還需要在原有的科研技術上繼續不斷改善。
未解決的經濟賬:誰來買單
光伏回收已行至產業化前期,不過,更核心的商業模式問題還待解決。
據瑞賽環保莊虎梁介紹,光伏回收目前主要有兩大類業務經營模式,其一是針對技改/退役的光伏電站,公司可以提供整體光伏電站的回收處理,其二是針對廢舊的光伏組件,這兩種業務模式均由公司出資購買電站/組件,不需要客戶付出處置費用。但這一業務模式下,瑞賽環保過去數年間未能實現盈虧平衡。
誰來買單的問題,也影響著制造端企業的積極性。
廖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封裝膠膜需要起到固定與保護組件的作用,這些材料的化學穩定性和交聯特性難以通過簡單的物理方法分離,要求開發特殊的化學處理方法或物理分離技術。目前缺乏成本效益高且環境友好的化學回收方法來處理這些材料,技術上的這些限制導致了分離和純化過程復雜、成本高昂。
在呂芳看來,由于集中光伏電站業主多為央國企能源集團,是電站資產所有者,有能力判定何時技改和退役,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聯合或委托專業、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安全處置。而分布式光伏由于分布分散,業主主體復雜,涉及工商業主體以及社會公眾自然人,回收模式無法借鑒國際經驗,需進一步自主探索。
國家是否會在產業發展初期投入一定補貼的問題,同樣成了業內的關注點。
宋登元認為,光伏行業不妨借鑒白色家電等產業回收的發展歷程,例如國家針對廢棄家電回收設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但又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由于光伏有自身的市場特點,比如大型地面電站與分布式電站,采用的回收方式和政策就會有不同。行業的發展伴隨著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最終會走向較為完善的市場化回收,“要發展就會有問題,發展不怕遇到問題,但要用發展的過程來解決”。
作者:朱玥怡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