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光伏產業階段性產能過剩、產品降價幅度超過40%,整個行業面臨新一輪調整。無獨有偶,我國剛剛興起的儲能行業也出現類似問題,由于各地集中上馬相關項目,碳酸鋰及電芯價格大幅下跌,儲能系統和EPC中標報價不斷降低。據相關機構預測,2024年我國儲能新增裝機仍將繼續飆升,有望達85GWh~107GWh。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光伏、風電規模化發展,新能源消納并網的瓶頸問題也在不斷加重,而作為新型能源體系重要支撐的儲能,在各地并網過程中,“配而不用”的現象卻大量存在。這無疑對我國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
根據“儲能與電力市場”等機構最新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2023年儲能市場分析和2024年發展展望》,2023年中國儲能新增并網項目規模達22.8GW/49.1GWh,是2022年7.8GW/16.3GWh新增裝機的近3倍(按容量規模比較)。2022年到2023年,國內市場連續兩年實現了超200%的高速增長。同時,2023年新增并網項目規模也超過過去10年中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的總和。2023年國內共有29個省份實現新增儲能項目并網,新疆成為最大的區域市場,新增并網規模超過1GWh的地區共有13個。2023年,全國共有272家業主/開發商實現了儲能項目并網,國家電投連續第二年成為國內最大儲能開發商,新增并網規模超過1GWh的12家開發商全部為央國企能源開發商。過去一年里,國內有175家儲能企業集體發力,為新增并網項目提供了儲能系統,供貨規模排名前十位的企業合計占了57%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2023年儲能采招市場出現了量增價跌的態勢,空前內卷。據機構報告,儲能采招市場2023年創造了48.2GW/118.5GWh的儲能系統采購需求,是2022年44GWh采招總量的近3倍。相比之下,2023年碳酸鋰價格較過去一年下降了83%,疊加電芯產能過剩、參與廠商眾多、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儲能系統和EPC的最低報價不斷降低。2小時和4小時儲能系統月均報價在一年之內接近腰斬,分別下降44%和47%,全年最低報價均已經低于0.65元/Wh。據相關機構預測,基于產能投資的慣性,2024年我國儲能新增裝機仍將繼續增加。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去年以來,一線市場的儲能系統價格經歷了大幅下跌,不過與光伏產能過剩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不同,儲能的發展才剛剛開始,今明兩年仍會保持非常高的增長速度。
有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我國光伏、風電規模化發展,新能源消納并網的瓶頸問題日益突出,而作為新型能源體系重要支撐的儲能,在各地并網過程中“建而不用”“配而不用”的現象卻大量存在。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出臺10%~20%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強制配儲占電源側儲能比重超過80%。但從實際運行數據看,由于主動支撐等能力不足、收益模式不明確,新能源強制配儲平均利用率低。不少能源企業負責人表示,當前,新型儲能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確實存在調度利用水平偏低等問題,需要在頂層設計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建議,大力推進我國光伏儲能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光儲協同的新能源裝機模式,破解電網消納壓力和突破光伏裝機瓶頸,可以打開市場的天花板,成為下一階段新能源發展的關鍵。根據供需實際情況科學優化確定配儲比例,完善儲能的高效利用機制,確保電網企業應調盡調分布式儲能。
同時,進一步完善新能源、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機制,通過容量電價機制、現貨、輔助服務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儲、獨立儲能成本疏導和相應收益。“新能源與配建儲既可以作為一個主體聯合結算,又允許電源側儲能轉為獨立儲能。”高紀凡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出臺具體細則,推動共享儲能等新業態與應用方式,切實提升儲能裝置的利用率。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新型儲能發展,支持新型儲能參與調峰調頻的投資和建設,引導和鼓勵經營主體參與儲能業務,用市場化機制解決儲能面臨的問題,鼓勵并推動部分局域網、微網、自備電網率先實現發儲用一體化解決方案。
作者:李宗品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