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日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這種炒作毫無道理,中方堅決反對。產能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充分考慮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的現實情況,要秉持客觀、公正和科學立場。
何亞東表示,對新能源來說,從全球戰略來看,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短缺。當前,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是全球應對氣變的重要舉措。
“新能源產品需求不斷增長,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可負擔的優質產能,對全球綠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何亞東稱。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到2030年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光伏裝機需求量也需要大幅增長。2023年,全球賣出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僅為1400萬輛。
何亞東表示,有關國家和地區不能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可以說,這是一種“雙標主義”。
何亞東稱:“事實上,這種做法既會阻止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變合作的信心,也會挫傷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的決心。”
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分析師Chim Lee表示,當前的貿易緊張局勢不僅源于相關經濟體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源于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戰略”領域。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首席分析師蘇越認為,這一背景下,今年可能會有更多針對中國制造業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但得益于供應鏈的效率、私營企業的激烈競爭等因素,預計中國制造業仍將主導綠色工業產品的供應。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研究和戰略規劃部主任萩原景子(Akiko Terada-Hagiwara)近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產能過剩也分好壞,在向清潔能源過渡時這些產能是良性的。
亞行高級經濟學家金友欣(Yothin Jinjarak)也認為:“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以及鋰電池等產業對低碳經濟轉型至關重要。我認為,在全世界向零碳轉型的進程中,進行開放對話以及保持對全球化和國際貿易體系的信心十分關鍵。”
“我們希望相關國家客觀、理性、全面看待全球新能源市場的需求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公正評價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何亞東稱,“我們愿意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與各方加強溝通協調,推動產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全球綠色發展。”
作者: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