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國政府14日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征關稅,其中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將在今年從25%增至100%。但由于目前中國出口至美的乘用車數量“幾乎為零”,氣勢洶洶的所謂新關稅,被認為更多只有恐嚇意義。
從炮制“產能過剩論”,到炒作“加征新關稅”,很顯然,美方大棒開始聚焦中國電動汽車。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亮眼表現——2021年、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邁上200萬輛、300萬輛臺階,2023年中國更是跨越了兩個百萬級臺階,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特別是在全球減碳大背景下,汽車產業電動化勢不可擋,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不斷加大。
面對行業版圖的變化,昔日領跑者自然不會無動于衷。他們沒有將“黑馬”視作自我鞭策的信號,而是轉向抹黑與圍剿。美國已出臺《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其中都包含了一系列歧視性電動汽車補貼條款。從此前種種放風鼓噪,到如今靴子落地,美方所為,顯然就是試圖將對中國新能源車等新興優勢產業的極限施壓拉到頂。
(二)
如此歇斯底里,原因不難推知。一方面是幻想“內病外治”,通過遏制中國優勢產能對美國的“沖擊”,掩蓋美國綠色轉型不力和傳統產業逐漸落后的尷尬現實。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選票,試圖通過打擊中國產品來塑造強硬人設,扭轉政治上的頹勢。
這樣的思路其實并不新鮮。美國上屆政府就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復啟動對華301調查并對華加征關稅。本屆美國政府雖然聲稱“無意遏制打壓中國”,但卻挖空心思制造出“精準脫鉤”“小院高墻”等一堆新詞。無論如何包裝,也掩蓋不了美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事實,不過是持續坐實美國“世貿組織管理體系破壞者”的角色。
身處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大搞貿易保護無法真正解決自身產業之弊。就一般規律而言,利用保護主義手段限制他國產品進口,即便在短期內能夠庇護本國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溫室培育不出勁松,過度保護會削減企業危機意識,增加依賴心理,反而令其失去改進技術的動力。相較之下,被針對的其他國家的相關行業和企業會采取更多措施來提升競爭力。
就拿電動汽車來說,“美國制造”均價高達5萬美元左右,車用電池依賴進口,公共充電站增長寥寥。
瑪莎拉蒂母公司斯泰蘭蒂斯集團CEO唐唯實此前曾表示,盡管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構成了嚴峻挑戰,但他并不認為增加關稅能保護他的公司,“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正面戰斗”。
可見,對于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企業主比政客看得清楚。
(三)
有優勢時就大談自由市場,優勢不足或處于劣勢時就大搞保護主義,如此做派讓美國的國家公信力降到谷底。
從歷史上看,自19世紀90年代美國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以來,哪個國家躍升為第二,或者在中高端價值鏈對美國構成挑戰,哪個國家就會被視作其最重要的,也是必須遏制的對手。
但時移世易,大勢難擋,自由貿易、分工協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如今美國的生產和消費鏈在華有著巨大利益,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一些政客的對華激進戰略,為維護中美關系的平穩提供空間。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曾一針見血地說:只要中國不放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就將繼續挑戰美國在各個層面的統治。拉長目光可以看到,眼下的打壓既不是第一遭,也不會是終結版,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還有不少。
但太多事實已經證明,越是風高浪急,越要保持戰略定力。強大的制造業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的重要保證。從“老三樣”到“新三樣”,世界貨架上的中國制造之變,生動詮釋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用好用足這些優勢,加強技術研發,不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當中國制造“骨骼”更強健,新增長極定會層出不窮。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各國真正需要的是用開放的心態、開放的行動、開放的合力,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誰藐視經濟規律,誰就會自討苦吃。以“去風險”之名搞“脫鉤斷鏈”,以“高關稅”之行筑“小院高墻”,只會導致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只會制造經濟割裂,拖累世界經濟發展。
作者:閆維民 來源:長安街知事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