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日前透露,該省已建成投運的13家生物質發電廠,家家虧損。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至今已在如東、淮安、泗陽、鹽城建成投運4座生物質發電廠,累計投資超過10億元,家家長期虧損。曾號稱裝機容量“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興化中科生物質發電廠,運行不到一年就因巨虧而停產!
據江蘇省發改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06年國家出臺施行《可再生能源法》至今,全省共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28個,其中已建成投運13個,裝機容量315兆瓦,按設計可消耗農村廢棄物244萬噸;在建4個,裝機容量96兆瓦,投運后可消耗農村廢棄物60萬噸。預計到今年底,全省投運的生物質電廠將達到15家。
秸稈收集難,成了生物質電廠的一大瓶頸。農業部門對秸稈收儲有補貼政策,但門檻高,要求收儲點必須達到6萬噸才享受補貼,事實上很少有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有專家建議一個秸稈收儲點以5000-6000噸較為適合。國信集團新能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張軍坦言,當年積極上馬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一方面響應國家發展新能源的鼓勵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承諾幫助企業把秸稈收上來,沒想到秸稈收集難,直接影響了發電成本。在不少生物質電廠,秸稈只占原料不到三分之一,樹皮、樹根、木屑、稻殼、藥渣等只要能燒的統統都收!
有關人士指出,扭轉困局關鍵還要靠企業練好內功。但作為國家鼓勵類投資項目,生物質電廠除了享受國家給予的0.75元/度的上網電價外,在規劃、用地、環保、稅收等方面并無優惠。而縱觀生物質發電事業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無不在價格激勵、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方面展現政府的推手作用。專家建議,對于這樣一個朝陽產業,政府應當從秸稈資源分布角度,完善規劃布局。同時,建立包括土地、環保、稅收、運輸等在內的支持發展政策體系,扶持、引導生物質電廠建立完善有序的秸稈收儲體制,為生物質發電項目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