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碳簡報”網站12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如何促進“治沙戰”
在沙漠及周邊地區建設大型太陽能基地,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鮮為人知的是,該計劃也是治沙工作的一部分。兩年間,新疆、內蒙古等偏遠地區大規模太陽能基地的開發對中國“治沙戰”起到促進作用。
在沙特利雅得參加《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期間,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博士說,在沙漠安裝太陽能板不僅能發電,還能起到防止沙丘移動的作用。
中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大規模發展光伏治沙,其核心就是建設維護太陽能發電站。中國光伏企業在沙漠地區已有十多年的光伏發電建設經驗。
要在艱苦條件下保持太陽能發電站的運行,光伏企業必須采取各種保護措施,而這些措施也能起到治沙的作用。例如,企業要在太陽能發電站周邊安裝防塵網,還要安裝草方格防止沙丘移動。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陳思宇介紹說,光伏面板能阻擋陽光直射,起到防止地下水蒸發的作用。同時能大幅增加干旱地區的土壤濕度,促進植物生長。光伏面板還能形成天然屏障,起到降低風速的作用,防止沙塵暴的形成和擴散。
何繼江說,建設太陽能發電站也能為許多地區的治沙工作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治沙工作持續推進。他說:“過去種樹只能發揮生態效益,不能帶來經濟回報。現在,如果企業要建設太陽能發電站,就要負擔所有相關成本。”
光伏治沙推廣有助于中國可再生能源部署的進一步擴大,也有助于改善土壤條件。正因如此,干旱土地也變成了“一種資源”。不過,電網能否將偏遠地區龐大的光伏發電量傳輸到幾千公里之外的東部沿海城市是一大關切。何繼江意識到上述挑戰,他說:“我們正在建設大量長距離輸電線路。”(作者尤曉鶯,甄翔譯)
作者: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