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發布《凈零產業法案》細則,要求 2026 年起關鍵領域本土制造占比 40%,可再生能源拍賣設 “非價格因素”,力推歐洲綠能制造回流。
在全球清潔能源制造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歐盟再次邁出強有力的一步。歐盟委員會日前正式發布《凈零產業法案》(NZIA)下的次級立法細則,明確自2026年起,各成員國必須執行一系列新規,以實現歐洲戰略技術本地制造占年度部署需求的40%目標,涵蓋光伏組件、電池與熱泵等關鍵領域。
這份最新立法不僅勾勒出哪些制造項目可享受法案規定的“戰略項目地位”與“快速許可通道”,還首次明確——未來可再生能源拍賣中必須引入“非價格因素”評估機制,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表現、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及對產業韌性的貢獻。
歐盟委員會表示:“今天發布的細則列出了NZIA所涵蓋的具體部件,厘清了哪些制造項目具備合規資格,也進一步明確了哪些技術產品將被納入優先扶持清單。”
拍賣新規將撬動“歐洲制造”回流
根據新規,自2025年底起,歐盟成員國的可再生能源拍賣須有至少30%的招標容量(約為每國每年6GW)適用“非價格因素”標準。這意味著價格將不再是中標的唯一決勝因素,“責任經營”“制造來源”與“產業鏈韌性”將成為打分項。
SolarPower Europe(歐洲太陽能協會)在第一時間回應:“我們期待2026年首輪拍賣啟動,并呼吁各國切實落實韌性原則,包括為‘歐洲制造’光伏組件設置加分項。如今歐洲光伏制造正處于危機之中,時間不容耽擱。”
新規還明確列出了受惠于政策支持的凈零技術產品清單,并首次引入對特定技術領域“第三國依賴程度”的風險識別機制——意在鼓勵供應鏈多元化、加強歐洲自身的戰略自主性。
“戰略項目”打開綠色審批綠色通道
新規另一大亮點是對“戰略項目”地位的界定。被授予該稱號的制造項目將享有加速審批通道與專屬政策支持。
《凈零產業法》同時設立了“凈零加速谷”(Net-Zero Acceleration Valleys)機制:在這些區域內,成員國將直接負責部分環境影響評估的證據收集工作,從而大幅縮短審批流程,為本土制造擴張提供制度加速器。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根據項目產能和規模,新能源與儲能制造項目的審批時間不得超過既定上限,為大型投資項目提供確定性的時間保障。
歐盟制造復興進入實質落地期
隨著2024年6月NZIA正式發布,并在今年2月完成公眾咨詢,歐盟正快速推動政策落地。從立法到執行,各成員國將在2026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本輪次級立法的出臺,標志著歐洲對其清潔能源制造能力重塑的政策路徑愈發清晰:不再僅僅依賴全球最低價產品,而是試圖通過政策傾斜“扶上馬、送一程”,重建歐盟在關鍵戰略技術中的話語權。
在全球制造大戰中重拾“歐洲方案”
當前,面對美中兩國分別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RA)與大規模補貼政策搶占制造主導權,歐洲的太陽能企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工廠減產、關停與裁員頻現,行業迫切呼吁“歐洲方案”。
此次細則的出臺,正如SolarPower Europe所言:“對歐洲制造業而言,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策時效問題——我們輸不起,也等不起。”
隨著首輪NZIA框架下的政策拍賣即將在2026年啟動,一場圍繞光伏制造、技術自主與供應鏈韌性的“歐洲再工業化實驗”,正在悄然開啟。歐洲,正在為其綠色未來爭奪制造的主場優勢。
作者: 來源:寰宇新能源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