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光伏組件企業的主要聚集地,輝煌期曾培育出無錫尚德這樣的國際領先上市企業。但隨著賽維LDK、尚德等巨頭的破產消息的不斷傳出,大量中小型光伏企業破產、老板跑路的新聞頻現報端,中國光伏產業風光不再。曾經高投入、高產出、高利潤的“三高”光伏產業,似乎瞬間就走入了低谷。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光伏企業短時間內經歷行業漲跌周期,經營狀況令人堪憂。除了西方列強“布局”外,國內諸多因素也“潛伏”許久,關鍵時刻給光伏企業致命一擊。
首先,國家相關部門飾演了“劊子手”一角。作為光伏行業風向標的“十二五規劃”具有“突出作用”,其制定應當慎之又慎。而相關部門盲目上調各項指標,短期內將裝機總容量由5GW上調至21GW,從而導致光伏項目過度審批、過快上馬等問題產生,產能過剩、結構失調亦隨之而來。“大躍進”式的思維模式嚴重制約了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主管部門關鍵時刻卻鮮有實質性舉措出臺,光伏企業想走出困境談何容易?
其次,地方政府是重要幫兇。項目規劃、項目審批、項目上馬、項目投產等各環節都不缺少地方政府的“身影”;圈地、貸款、后期“安撫”是地方政府籠絡光伏巨頭的一貫手段。光伏企業追求產量、規模,地方政府追求稅收、政績,二者合作乃天衣無縫。地方政府多次無視市場經濟規則,以行政手段直接或間接幫助光伏企業從銀行手中貸到大批款項,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尷尬局面的產生。
最后,光伏企業“禍起蕭墻、死不瞑目”。光伏企業創業前期需要“帶頭大哥”充分發揮個人“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牛多”的奉獻精神,帶領企業闖出一條“致富道路”。而一旦企業進入正常軌道,尤其是上市之后,管理團隊需盡快建立現代職業經理人制度,從“梁上聚義”的模式轉變到董事管理的模式。而國內個別光伏巨頭稍有成績,管理層即分崩離析、禍亂不止,“吃飽了罵娘”等不恥做法屢見不鮮。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中國光伏產業內外交困:外部列強布局、內部政府幫兇、企業頭目助紂為虐,企業想脫困“難于上青天”。如兼并重組的浪潮不可避免,行業洗牌還是越早到來越好。只有批量企業破產退出,落后產能、過剩產能才可得到徹底規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光伏巨頭或能看到“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