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頻頻舉起的反傾銷、反補貼大棒令已經身處寒冬的光伏產業雪上加霜。
近期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組合拳的方式對光伏產業施以援手。商務部近日向歐盟多晶硅企業發起“雙反”調查,同時將歐美光伏補貼歧視性措施訴至WTO。國家電網宣布11月1日開始,6兆瓦及以下容量的光伏發電項目可以直接在當地電網公司申請并網。
光伏產業到底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光伏產業是否能在政策支持下挺過寒冬迎來春天?本期財富觀邀請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曉南、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研究中心研究員易鵬,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Q
1 中國光伏產業為何深陷寒冬?
記者:光伏產業曾經是國內最為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最近一兩年來光伏產業深陷寒冬的原因是什么?
易鵬:有外因也有內因。從外因方面講,很重要的原因是光伏是再生能源,比較貴。在石油和天然氣這種傳統能源的價格往下走以后,光伏找到市場空間會困難一些。同時,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使歐美使用清潔能源的國家和地區,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補貼。2008年光伏行業發展到頂峰,是靠歐美的大量財政補貼擴大了市場。在目前這種補貼難以維持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在下降,中國的光伏企業空間自然也在縮小。內因則是我們的光伏企業在核心技術上還沒有掌握,我們主要靠能源、靠資源消耗來支撐光伏企業的發展。
盛毅:目前光伏產業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歐美開始設立門檻抵制中國的光伏企業。為什么總是提到光伏產業,特別是多晶硅企業產能過剩,事實上這些產能本來是針對全球市場而設置的,所以一旦歐美開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光伏產業自然會迅速陷入低迷。
從長期來看,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目前這些產能肯定是可以被消化的。現在的問題是短期內整個產業的供需不平衡,導致了光伏產業的整體困境。這一點也是解決光伏產業困難的關鍵。
曾少軍:目前光伏企業的困境主要在于以前過分依賴海外的政策市場。所以在美歐陸續對中國進行“雙反”的背景下,利潤下降,行業的不景氣也是必然的。我認為現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企業,可以說面臨著一個產業的整合期。不過我對未來的前景依然看好,那些在技術、管理、營銷方面能夠持續創新的企業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還會活得更好。
Q
2光伏發電并網將產生什么影響?
記者:國家電網日前宣布,從11月1日起6兆瓦及以下容量的光伏發電項目可以直接在當地電網公司申請并網,這對提振光伏產業能起到多大作用?
尹曉南: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光伏產業國產化,放松了光伏發電并網的要求,同時還出臺了配套政策。從這個方面來說肯定對全行業都是一個利好。盡管這一政策涉及的主要是終端光伏電站并網這一方面,但提升終端需求對于提升市場整體需求,有很大作用。
地方政府也應該出臺一些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據我了解,目前江蘇、湖北都出臺了一些針對本省的光伏政策,像本省電站使用本省企業產品有優先,或者給予一些補貼。這些配套政策對光伏產業的后續開發其實很有幫助。
易鵬:光伏行業會受益,但國家電網會有一些損失,因為它以前本來收錢,現在不收錢了。在這種格局下,有兩個思路要明確。第一,從國家電網的角度講,國家對電力體制改革要樹立一個基本方向,可以考慮電網的輸電系統,未來更多地體現公益性,通過智能化的提升,使得輸電企業能夠通過智能化的技術層面,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第二,從光伏企業的角度講,必須要加大優勝劣汰淘汰的力度。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肯定嚴重過剩了。既然市場現狀已經殘酷地擺在面前,那么就必須讓技術水平不高、規模不大、能耗又較高的企業淘汰掉。
盛毅:無論光伏產業現在處于什么樣的狀況,未來發展光伏肯定還是一個大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是一定會救光伏產業的。至于效果怎么樣,還是要看政策的力度,比如針對新能源的補貼等。
Q
3 扶持政策能否提振光伏產業?
記者:現在多部委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護光伏產業。比如商務部向歐盟多晶硅提起雙反調查等,怎么看待這些政策?
盛毅:“雙反”調查其實算是局部的貿易爭端,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既然是國際貿易,就該講究公平,按照開放的要求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市場權益。但從根本上說,要拯救國內的光伏產業,還是應該從開發下游需求入手,對新產業、新技術加大鼓勵力度,讓光伏產品進一步適應市場,這才是解決光伏產業困境的關鍵。
曾少軍:光伏企業也可以通過一些途徑自救。第一就是挖掘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到國內新能源市場的建設中來。第二,積極參與歐美之外的海外市場,包括東南亞、非洲、拉美。第三,即使在歐美對華提出新能源“雙反”的國家,投資建設運營電站,依然是一種可取的選擇。
尹曉南: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這個方向不會變。國家密集出臺一些政策來扶持產業發展很正常,但這些政策要注意后續開發,不要讓產業陷入無序發展。
華西都市報記者趙雅儒綜合《央視財經評論》最新動態
美國終裁:對中國光伏征收“雙反”稅
當地時間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發布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公布的終裁結果,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將對此類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
根據美國商務部今年10月裁定的幅度,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同時,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另一個裁決,針對此類產品的“雙反”關稅令不適用追溯原則,因此反補貼關稅從今年3月20日起征收,反傾銷關稅從今年5月17日起征收。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這對目前國內主要光伏企業來說影響不算太大。“美國市場一直都不是光伏企業出口的‘主戰場’,這個裁決更多的影響在于關上了未來中國光伏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大門。美國想發展光伏產業,所以提前出了這樣一個措施保護國內企業。”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曉南表示。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價值約31億美元。
問答嘉賓
●盛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
●尹曉南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少軍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
●易鵬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研究中心研究員
精彩觀點
目前光伏產業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歐美開始設立門檻抵制中國的光伏企業。從長期來看,光伏產業是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現在的問題是短期內整個產業供需不平衡,導致了整體困境。
——盛毅2008年光伏行業發展到頂峰,是靠歐美的大量財政補貼擴大了市場。在目前這種補貼難以維持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在下降,中國光伏企業空間自然也在縮小。內因則是我們的光伏企業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主要靠能源、靠資源消耗來支撐發展。
——易鵬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這個方向不會變。國家密集出臺一些政策扶持產業發展很正常,但這些政策要注意后續開發,不要讓產業陷入無序發展。
——尹曉南現在中國新能源產業面臨著一個產業的整合期。不過,未來前景依然看好,那些在技術、管理、營銷方面能夠持續創新的企業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還會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