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競爭已然激烈的中國光伏行業,在國際上又遭雙面夾擊。5月18日,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產品作出了“反傾銷”初裁決定,這是3月21日美國公布懲罰性征收中國光伏企業“反補貼”稅初步裁定結果2個月內,我國光伏企業遭受的又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的是,歐盟宣布啟動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雙反”調查。這使得產品80%以上出口海外的中國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在國內光伏企業遭受“雙反”之苦時,昱輝陽光集團卻屢獲訂單,成為行業寒冬中的一抹亮色。10月15日,昱輝陽光將總量為10兆瓦的多晶硅太陽能組件運至saferay,用于位于德國斯希瓦爾茨海德附近一家新建的光伏電站。在此之前的8月,昱輝陽光剛剛宣布向澳大利亞領先的光伏系統安裝商True Value Solar提供8MW高性能組件,且產品已在該月底發貨。
昱輝陽光何以“遇冷不冷”?難道它有什么獨門秘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尋找昱輝陽光的“生輝”之道。
另辟蹊徑輸出品牌
“美國發布的對華光伏產品關稅征收辦法是針對在我國大陸制造的電池及組件,而昱輝陽光售往美國的產品非我國內地制造,不會受新關稅的制約。”昱輝陽光集團CEO李仙壽針對記者的疑問回答得很干脆。
他分析說,我國的光伏產品80%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企業往往在這些地區設置了營銷機構,卻把制造業留在了中國。這給當地光伏制造商留下了借口,認為中國企業憑借國內的低成本資源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導致市場價格下跌,當地光伏企業利潤下滑,從而抵制中國光伏產品。“事實上,近年崛起的中國光伏產業技術領先,不亞于任何歐美等發達國家,有很強的競爭力,完全可以憑借技術參與國際競爭。”
正因為較早意識到這一點,如今昱輝陽光已憑借技術實力和品牌知名度,走出了一條中國大陸以外工廠代工、實現品牌輸出的道路。據介紹,昱輝陽光的電池及組件現在主要由中國臺灣企業代工生產,并正在歐洲范圍內尋找合適組件廠,并考慮將視市場發展情況,適時收購。“歐洲組件廠如今很便宜的,幾百兆瓦的組件產能,幾百萬美元就能買下來了,這比自己建廠簡單多了。”
李仙壽說:“很多人認為‘雙反’一定會對中國制造業造成打擊,我覺得這也許正好是一個機遇,可以借此調整自己的結構,真正把自己變成全球公司,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最佳時間點。”他表示,中國企業原來利用低成本優勢,幫別人做代工。如今,制造業水平提升后,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品牌,可以試著反過來,讓歐洲企業給中國企業貼牌、為中國企業代工。
目前,昱輝陽光正抓住這一難得的國際化機遇,調整自身結構,加速國際化進程。
創新才是御寒根本
光伏企業遭受的“雙反”調查表明,過去那種依靠增加產能、擴大規模來增加競爭力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眾多光伏企業迫切需要謀劃轉型。隨著中國人力、電力、資源等成本的上升,單純依靠價格戰參與國際市場已經成為過去,加大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掌控核心技術才是未來企業立足國際市場不敗之地的硬力量。
李仙壽說:“在當前困難形勢下,昱輝陽光是少數幾家企業營收不降的光伏企業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看準市場發展趨勢,通過技術更新,從最初的硅片制造領域介入到組件領域。”作為“技術派”的昱輝陽光,目前每年的研發投入至少2000萬至3000萬美元,并長期持續對硅片、電池等產品的效率進行研究。今年,昱輝陽光已經向市場推出微型逆變器,2013年還將推出小型儲能系統、大型儲能系統以及離網系統等,并將生產即插即用型產品,實現組件、逆變器、支架等一體化構成,讓消費者自己就可以安裝,從而減少昂貴的安裝成本。
“光伏產業在系統集成領域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提升。”李仙壽說,“明年我們將加大對系統集成和整體系統效率提升方面的投入,進一步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使太陽能電力更具備挑戰傳統能源的資源的競爭力。”屆時,昱輝陽光不再是單純的硅片和組件提供商,而將會成為一家服務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