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航天機電醞釀已久的“剝離多晶硅資產”計劃終于有了著落。
而隨著越來越多不甚理想的光伏上市公司業績快報、年報陸續發布,“將有更多公司選擇‘斷臂’多晶硅”的傳聞也開始甚囂塵上。
始于2006年,短短幾年間,多晶硅產業可謂是經歷榮耀、嘗盡炎涼。而如今,即便歐美“雙反”、我國頒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為行業回暖創造了一定條件,絕大多數的業界人士還是對未來心懷忐忑,在他們看來,也許一場殃及更多參與者的“風暴”正蓄勢襲來 。
航天機電“剝離”多晶硅資產
早在2012年10月,航天機電就曾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擬通過國有產權公開掛牌方式出售其各自持有的神舟硅業25.13%和4.57%的股權,合計29.70%,并由交易對方以現金方式購買。
對于航天機電的這一決定,2012年時接受記者采訪的某券商分析人士曾認為,“這意味著航天機電將甩掉高成本多晶硅包袱,未來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實際改善”。
不知何時起,多晶硅這一曾因“沾硅必漲”現象而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香餑餑,一夜間卻變成了包袱、累贅。
時間到了2013年1月21日,航天機電公告顯示,根據國有產權公開掛牌結果,2012年11月22日,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航天機電全資子公司)分別與唯一意向受讓方上航工業簽署了《產權交易合同》,上航工業以現金方式購買了述神舟硅業29.7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航天機電對神舟硅業的合并持股比例將由之前的49.33%下降至19.63%。
在業界看來,雖然航天機電仍持有神舟硅業19.63%的股份,但此舉與“剝離”多晶硅資產也已是相差無幾。未來,航天機電或將集中力量發展盈利能力較強的光伏電站開發,積極拓展海外終端需求市場。
隨著歐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主要電池組件消費大國大幅削減光伏產業補貼,導致歐州需求量大幅減少,加之美國反傾銷政策出臺,使光伏產業形勢嚴重惡化,直接導致上游多晶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截至2012年底,在我國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只有4至5家仍在進行少量生產,而90%以上的已經處于停產狀態。
多晶硅重組潮或將襲來
不知是受惡劣的市場環境影響,還是航天機電的剝離之舉起到了帶頭作用,近來,市場流傳川投能源、樂山電力等更多的上市公司也都在醞釀對多晶硅資產的剝離。
雖然記者未能對這一消息予以證實,但透過樂山電力剛剛發布的2012年年度業績快報不難發現,多晶硅的確已經成為了公司的一大包袱。
數據顯示,公司預計2012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88.48萬元,同比下降42.37%,基本每股收益幾近腰斬,較去年下降了0.1元至0.14元。
令人不出所料的是,公告業績說明將“公司2012年度主要財務指標大幅下降”的責任歸咎于了“多晶硅業務因停產技改,全年未生產,僅有少量庫存銷售”。
事實上,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基礎原材料,世界多個國家將其列為戰略性材料,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國內需求長期依賴進口。
據了解,時至今日,傳統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沒有一家在中國建廠,也沒有一家對外轉讓技術,一直把多晶硅生產留在本國。擴建仍在美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地。
更為明顯的對比是:目前,國內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為40-50美元/千克,而國外先進企業的生產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國外傾銷不斷打壓國內多晶硅企業發展,甚至國內企業要面臨著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尷尬。
由此,上市公司紛紛選擇退出多晶硅業,似乎也顯得合情合理了許多。
不久前,在面對企業的退出或被淘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曾公開表示:要對一些光伏企業進行適當兼并、淘汰;同時,要進行國內市場開拓,建立市場機制。
而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給出了: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等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