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錫尚德宣告破產重整,其控股股東尚德電力(NYSE:STP)的重組困局似乎出現了一絲曙光。
但經歷了關聯交易、董事會變陣、到期可轉債違約等一系列風波之后,尚德電力——這家曾經的全球最大太陽能組件生產商,為擺脫困境而展開的一系列博弈過后,已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贏家。
昨日盤前,尚德電力股價暴跌40%,至截稿時跌幅為30%,報0.41美元,相較最高峰時的90美元,不啻天壤之別。
失去信任
導火索是一場頗為吊詭的反擔保騙局。
2012年7月,尚德電力發布公告稱,在對旗下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GSF)相關方提供的反擔保展開調查后,發現GSF的管理者GSF Capital向尚德電力提供的5.6億歐元等值的德國政府債券擔保“可能不存在”。
而尚德電力創始人施正榮對GSF擁有絕對控制權。這旋即引發海外投資人對施正榮的懷疑。2012年8月,施正榮突然宣布辭去CEO職務,由尚德電力原CFO金緯接任。據尚德電力一名內部人士稱,施正榮此舉是被逼無奈。
彼時,尚德電力正打算通過出售GSF資產回籠數億美元,以償還2013年3月到期的5.41億美元可轉債。出售計劃遇阻,直接將尚德電力逼入違約險境。
現在看來,這場至今無解的騙局所引發的信任危機,不過是隨后系列博弈的楔子。
多方博弈
2012年9月,歷經波折后,無錫市政府和銀行達成一致,向困局中的施正榮伸出援手,同意增資無錫尚德,代價是,施正榮以全部個人資產作為抵押來換取對無錫尚德的注資。施正榮拒絕了這一方案,他認為尚德電力是上市公司,也是公眾企業,不應用個人資產來填補虧空。
于是,地方政府與銀行與施正榮之間的關系也迅速轉冷。
知情人士稱,施正榮為緩和關系,曾表示愿意拿出一部分個人資產進行抵押,但數量較少,沒有讓政府滿意,政府認為施正榮過于自私,已不值得信任。
此后,施正榮早年通過亞洲硅業進行利益輸送的傳言四起,關于其掏空上市公司的英文匿名信的公布,更是讓施正榮的名譽跌至了谷底。有分析稱,此信件正是海外投資者釋放的重磅炸彈,是為了加速尚德電力的“去施正榮化”,繼而保全投資者利益。
施正榮方面的反擊則是公開信。2013年1月,一封署名為尚德員工的公開信,把矛頭直指以金緯為代表的尚德高層中外籍及臺灣地區管理人員,稱其結黨營私掏空尚德,且與無錫市政府和國內銀行敵對,不利于解決尚德目前的問題。
但該信件公布兩個月后,施正榮在董事會投票中敗北,失去了董事長一職。投票時,施正榮不在場。施正榮第二天反擊稱,董事會的做法不合尚德注冊地開曼群島法律,并拒絕辭去董事長一職。
當時看,曾經的中國內地首富施正榮似乎大勢已去。對施正榮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內部自查,隨之而來。
尚德電力一內部人士對記者稱,海外投資人清查關聯交易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手段,將施正榮徹底清理出局,這樣他們可以開始割肉止損了。具體來說,就是把尚德電力里面的不良資產剝離掉,保留優質資產。現在無錫尚德是尚德電力下面最主要的生產基地,但這塊其實不是好資產。尚德電力真正的好資產是其控制的基金,比如GSF控制的那些電站,這些電站現在正在收電費,正在產生現金。尚德電力在海外的一些電站開發權,也是不錯的資產。
“尚德電力的海外派現在想的就是一刀兩斷,把無錫尚德跟無錫市政府、債權人之間的賬全部有限責任破產清算掉。那些優質資產都繼續留在上市公司中。”上述人士稱。
光伏業陰云未散
形勢至此,尚德電力這艘光伏巨艦正在緩緩沉沒,各利益相關方,則紛紛開始盤算如何收拾細軟,迅速離船。
無錫市政府方面的選擇是,讓尚德電力最大的子公司無錫尚德破產重整;而債權銀行方面,不僅拒絕繼續向尚德電力注資,還向法院申請讓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以圖資產保全。
民生證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對記者稱,政府不直接救助,而是宣布破產重整,意味著“無錫尚德跟政府間的期待被切斷了”。
無錫尚德作為第一家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大型光伏企業,或預示著中國光伏未來仍將陰云籠罩。
過去十年里,受國有銀行的廉價信貸推動,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業迅速擴張,以致出現產能過剩局面。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援助尚德,將會對行業整體產生反作用,因為該行業需要的是削減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