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錫市中院依據《破產法》,對資不抵債的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這與去年新余市注資拯救賽維,新疆兵團系注資救助中基實業等不同,但據悉對尚德破產重整是被動選擇的結果,即去年無錫市提出,要么施正榮以境內外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政府和債權銀行將為尚德進行注資紓困,要么國有化尚德,但都被尚德拒絕后才決定對尚德破產重整。
不過,尚德破產事件最值得全社會反思的是,為何諸多盛極一時的知名私企多是些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巨鼠,為何企業危機同時暴露了知名企業家缺乏企業家精神,抑或這些曾抱負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為何都被耗損成庸俗的投機專營者。
以光伏產業為例,國內光伏企業由國際市場先行者和政府寵兒,變成政府和市場的棄兒并不意外。其一,缺乏核心技術、只知道不斷擴張產能的先行者難免先遭厄運。NPD Solarbuzz等多家國際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為31GW,同比增長7%,但相比掌握核心技術競爭力的海外光伏企業,國內企業普遍面臨產能極其落后和產能過剩困局,很難分享到國際市場需求增長的蛋糕。
其二,向政府要市場而非向市場要效率,注定了國內光伏產業先行變先驅。在光伏產業尚僅停留在概念時,國內企業就拿尚不完全成熟的技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擴張產能,盡管起初產能的快速擴張既為地方帶來高科技光環,又帶來了地方GDP和稅收增加,同時也給光伏企業帶來巨額收益。然而,缺乏核心競爭力、過度依賴政府各種補貼下的國內光伏產業,在行業技術變革、市場需求異動和貿易摩擦等情況下,變成了低效無效不良資產,并打破了發展初期給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帶來的雙贏格局,成為各方的雞肋。
其三,企業一旦把擴張產能變成目標,企業家就已基本喪失了企業家精神,變成了產業投機者。當前在生產效率上優于國企的私企普遍帶有濃重的投機色彩,如一旦某行業有發展前景,大量私企就扎堆涌入,而隨著產能過剩以及收窄投資邊際收益率,私企不是靠技術和管理創新提煉自身核心競爭力,而是轉投他業,隨著私企可進入的市場領域都出現產能過剩,他們就停產歇業進入房地產領域進行投機。
當然,尚德等私企的風險帶有突出的行業性、集群性特征,這種典型負外部性很容易導致交叉感染,并引發失業潮等,政府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予以支持,對政府、私企和納稅人確有雙贏效應。不過,政府的救助當始于外部性治理止于外部性治理,避免盲目介入而陷入企業的債務黑洞,何況目前地方政府已債務高企即便有心也受制于無力。
我們支持對尚德破產重整而非政府注資,一則是政府救助會變相放大私企投機收益,加重納稅人負擔。一則任何強大的政府都不可能借助自身的信息搜集和資源支配能力,為任何行業確定一個既遵循市場邏輯又具前瞻性的行業發展規劃,更無法比市場主體更能為問題企業找到起死回生的妙方。相反,政府權力過度介入市場,將使企業家把取悅政府放在比經營企業更重要的地位,使其喪失企業家精神,變為地道的經濟和產業投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