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新能源收購Hoku本身就是一個“并非自愿的收購”。
Hoku成立于2001年,擁有Hoku材料和Hoku太陽能兩全資子公司。2005年8月,Hoku在納斯達克上市;2007年5月,該公司開始在愛達荷州投資建設年產4000噸電子級多晶硅工廠,在工廠籌建階段就簽署了約19億美元的生產訂單。
“這要回溯到2006年、2007年,那時由于硅料非常緊缺,國內的光伏企業很難買到,Hoku號稱自己能采用一種新的工藝,做出來非常便宜,又稱2008年就能投產。所以好多中國企業都去購買他們的硅料,還付了大筆訂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回憶道。
2008年,隨著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多晶硅市場需求急劇擴大。2008年初多晶硅價格已經上漲至約300美元/公斤,部分高純度多晶硅甚至達到500美元/公斤。
中國光伏企業為了獲得穩定的貨源以及規避原材料漲價風險,普遍與上游廠商簽訂長單。因此,在2008年上半年,天威新能源在Hoku生產線還沒建好的情況下,就與Hoku簽訂了兩個為期十年的合同,總貨款分別為2.84億美元和2.27億美元。截至2009年初,天威新能源向Hoku支付了包括訂金在內的預付款7900萬美元。
發生在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天威新能源與Hoku的合作關系。2009年國際多晶硅價格暴跌,一路下滑至2010年4月的最低點50美元/公斤。
上述分析師介紹稱:“Hoku使用長單訂金支撐多晶硅廠建設的商業模式使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極差。因此Hoku在工廠遲遲未能建成的情況下,就跟已經付了訂金的中國企業商量,還不起訂金,只能將債務轉換成股權。其他企業都退出了,只有天威新能源留下來,可以說是‘買貨買成了股東’。因此天威新能源對Hoku的收購并不是主動的。”
與天威新能源簽訂供貨合同的同期,無錫尚德、江蘇林洋、江西晶科、上海艾力克新能源等都與Hoku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多晶硅長期采購合同。其中,江西晶科的采購金額達2.98億美元,無錫尚德的采購金額更高達6.78億美元。
盡管訂單充沛,但Hoku的財務狀況并不理想。2006財年,Hoku凈虧損134.4萬美元。2009和2010財年,Hoku的凈虧損分別為260萬美元和410萬美元。2011財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Hoku凈虧損30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130萬美元。
2011年的前三個季度,Hoku的虧損更加嚴重。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第一季度,凈虧損1020萬美元。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第二季度,凈虧損790萬美元。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度,凈虧損1060萬美元。2012年7月,Hoku宣布自愿從納斯達克退市。
中投顧問研究員沈宏文認為,Hoku營收狀況不甚理想,債務負擔過重,勉強維持經營勢必會使天威新能源增加更多的支出,關停Hoku也是天威新能源作出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