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當銀行繼續收緊對光伏企業貸款政策之后,上市公司大股東們通過股權質押的方式委托信托公司發行理財產品并實現融資,成了一種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普遍做法。這種做法的背后,潛伏著巨大風險。
據今年1月的一份《2010年-2012年太陽能光伏行業股權質押風險排行榜》的數據,有10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都進行了股權質押,其中七家上市企業的大量股權都被質押給了信托公司。在經梳理,上述十家公司中仍有多家公司在近期提高了總股本的質押比例。
例如,海潤光伏公司的年報顯示,約有總計5.63億股股權作為對外質押的股權,占總股本的54.3%,這比今年1月統計的信托質押比例49%要升高;中利科技的控股股東王柏興將自己持有公司股份的96.44%全部質押出去,該比例占該公司總股本的52.64%,比上述排行榜統計的42.31%提高了10個百分點。
這些被質押的股權,有的是大股東一個人或好幾位股東拿出的,有的則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所放出,大部分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融資。
上市公司股東們大量質押股權,并選擇了信托公司,也屬無奈之舉。
一位光伏上市公司的財務負責人表示,相比銀行,信托公司的資金成本更高。銀行給予的利率一般在6%以上,再加上一些其他費用,資金成本多數在8%上下;而找信托公司,資金成本為一年10%甚至更高。
另外,如果上市公司股東以抵押股權的方式來獲得信托資金,還面臨著隨股價下跌、上市公司股東不斷增加股權質押數的窘境。
前述那位光伏企業財務負責人說,即便如此,由于現在多家中資銀行大范圍收緊對光伏企業的貸款額度,而且其他融資渠道(如上市公司增發)也并不容易,使用信托公司的集合理財計劃來“借錢”,已成了光伏上市企業的基本共識。
這種情況下,光伏行業整體的不景氣,為信托機構帶來了潛在風險。
提高股權質押比例的海潤光伏稱,其2013年預計實現營收51.6億元,凈利潤5.28億元,2012年該公司勉強獲得了207萬元的凈利潤。尚未公布2013年數字的中利科技則表示,該公司2012年的營收將同比增加36%,凈利潤同比增加近42%。
但是,前車之鑒是,截至去年年底,超日太陽的兩大股東倪開祿和倪娜,通過幾十次的股權質押,將他們所持有的超日太陽股權幾乎全數質押出去。但去年上半年開始,銀行切斷了這家公司的貸款,海外多個電站項目使用的資金量也較大且無法實現資金的回收,導致企業陷入困境,不得已停產。與之面臨類似困境的企業還有很多,因此信托計劃的贖回很可能難以實現。
更多的風險,則轉移到了下游的信托產品購買者、上市公司小股東們身上。對他們而言,可寄托的希望就是2013年的公司利潤能好一些,使得承諾的信托收益可以真正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