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后,多晶硅售價從500美元/公斤直線降到了現在的55美元/公斤左右,多晶硅價格占電池總成本的50%。因此,多晶硅電池的成本3年內下降一半。而薄膜電池的成本同比2008年僅降10%。顯然,生產晶硅電池比生產薄膜電池更賺錢。
尚德電力董事長兼CEO施正榮,曾在去年多個場合表示不看好薄膜電池的未來,這或許是尚德電力即將停產薄膜電池基地的信號。
由于多晶硅價格的迅速下跌,導致尚德薄膜電池的競爭優勢喪失。近日,尚德電力正式停止了在上海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因此造成的損失在5000萬美元至5500萬美元之間。
停產損失占毛利潤44%
薄膜電池專業博士出身的施正榮,一度很希望將該技術付諸實踐,且大展拳腳。
2007年5月,施正榮宣布要投資3億美元發展薄膜電池,并期待在今年能形成400兆瓦的規模。但一位行業內部人士表示,“去年尚德電力的上;兀怀隽藥资畨K薄膜電池!倍鴵饲肮_信息,薄膜的產量為20兆瓦,與2009年尚德電力的晶硅電池700兆瓦出貨量真是天壤之別。
現在宣布停產,可能恰逢其時。如果是在2009年業務欠佳的情況下來叫停薄膜基地,那么尚德電力的財務將會吃緊。而今年上半年多晶硅電池組件的火爆需求,讓其有足夠的財力來應對這次大型重組。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電力的營業收入預計約6.2億美元左右,毛利率約18%。因而薄膜基地的叫停損失將占公司營收和毛利潤的8%和44%。
事實上,這次停產也讓人有些意外。
2009年7月,上海市政府網站刊登消息稱,尚德電力在浦江高科技園的薄膜基地一期項目將建成投產,但此后消息全無。今年6月,施正榮曾告訴記者,“這薄膜工廠還在生產。”與此同時,尚德電力則宣布要投資26.8億元、分三年建成1000兆瓦的晶硅電池組件上海生產基地。記者從尚德電力內部高層獲悉,這一基地正是薄膜電池的原址。
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尚德電力此次停產薄膜電池的主要原因有三大方面:首先,施正榮希望能趁著市場好的時候,把晶硅電池組件迅速擴容。而目前土地成本較高,想要獲得一處容納1000兆瓦項目的土地,無論是在無錫還是上海都不易。將薄膜基地改造成晶硅電池基地,顯然是首選。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晶硅電池組件比薄膜電池成本更低。
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后,多晶硅售價從500美元/公斤直線降到了現在的55美元/公斤左右。湘財證券研究員侯文濤告訴記者,多晶硅電池的成本在3年內下降了一半。而記者從尚德內部了解到,去年,薄膜電池的成本同比2008年僅降10%。
另外,施正榮在上海引入的薄膜生產線來自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一生產線產出的薄膜,轉換率只有7%,而一般的多晶硅電池組件轉換率高達15%以上。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電池,晶硅電池發出的電量要比薄膜高出一大截,用戶顯然會選擇后者。
薄膜是否還有競爭力
雖然晶硅電池的出貨量現占有世界光伏電池總出貨量的70%到80%,但薄膜與晶硅電池之間孰優孰劣的命題,這些年來一直被廣泛討論。
在尚德薄膜電池停產之前,日本三洋太陽能也表示要暫緩對該領域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正泰太陽能近期剛打算將其30兆瓦的薄膜電池產能于明年提高到75兆瓦、拓日新能也在今年3月計劃募集不超過8.1億元來支持旗下150兆瓦的薄膜電池項目。
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告訴本報,薄膜電池技術路線的不同,將決定未來光伏企業是否有更好的發展。
現在,薄膜分為銅銦鎵硒(CIGS)、碲化鎘、硅基薄膜技術等不同技術方向。尚德電力和國內不少企業都選擇了第三種路線。
而全球股票市值最高的光伏公司——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則是第二種路線的領軍企業,其設備自制、研發能力較強等因素,使得造出的薄膜組件成本比國內所有薄膜電池、晶硅電池組件企業的成本都要低。
新奧太光伏能源集團總經理周德領也告訴記者,薄膜技術流程簡單,而且不存在像晶硅電池組件那樣原料短缺的問題、能耗也較少,該行業仍是有前途的。
但不管怎樣,因為金融危機的發生,薄膜電池的弱點也暴露得更明顯:轉換效率低、投資成本相對比較高、占地規模大(若同樣建設電站,薄膜要比晶硅電池大2到3倍)。
侯文濤說,現在薄膜產業看的就是技術、成本,中國公司使用大量國外的昂貴設備,將會沒有太大競爭力,還是要自己開發設備才行。
中國企業可能也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這從海外設備商的業績中就能發現。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場供不應求,但另一薄膜電池設備制造商歐瑞康業績并不理想,今年一季度公司銷售額同比去年降了24%,訂單量也同時銳減了27%。
“長期來看,薄膜電池出路還在于應用產品,而不是大型發電站項目。未來隨著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的市場逐步擴大,可能薄膜電池的發展前景會更加通暢一些!焙钗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