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與發電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近年來通威集團首創“漁光一體”新模式,水上光伏發電、水下生態養魚,漁業增產和節能減排兩不誤,在能源與養殖兩個領域掀起“綠色革命”。
作者:葉含勇
來源:半月談網
原標題:水上發電水下養魚,新奏綠色“漁光曲”
養魚與發電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近年來通威集團首創“漁光一體”新模式,水上光伏發電、水下生態養魚,漁業增產和節能減排兩不誤,在能源與養殖兩個領域掀起“綠色革命”。
池塘上架設光伏太陽能電池板,所發電力按照當地光伏標桿電價上網銷售給電網公司,水下養殖鯔魚、南美白對蝦、小白蝦、梭子蟹,收獲后直接向市場銷售。
在江蘇南通外向型農業開發區,通威如東“漁光一體”示范基地一期占地約420畝,其中4口“漁光一體”池塘就占去339畝,裝機規模10MWp。該基地于2015年12月30日正式并網發電,一年多來已累計發電1000多萬度,收獲水產品30多萬斤。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李可心在考察該基地后認為,通威將原本不相干的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兩個生產系統有機結合起來,開創了光伏養殖新模式。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漁光一體”基地主要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以及華北部分地區。據統計,我國擁有4500萬畝精養魚塘,若全部建成“漁光一體”電站,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1200GW至1500GW,年發電收入高達1.2萬億元至1.5萬億元。若將通威直接或間接擁有的其中900萬畝優質魚塘全部改建成“漁光一體”項目,水產養殖年產量高達1350萬噸,同時年發電收入可達2400億元至6000億元。相較于陸基光伏電站,水面光伏電站節約土地資源,還可明顯降低勞動強度節約人工成本。
逼出來的“拉郎配”
劉漢元告訴記者,傳統養殖產業競爭激烈,養殖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同時,傳統養殖業沒有很好解決排污問題,交叉感染導致魚病密集發生。
“我們研究發現,當光伏板遮光達到75%時,正好抑制有害藻類生長,促進有益藻類生長;如果不遮光,水溫有可能會到30攝氏度以上,對魚類生長不利,而用光伏電池板遮光,就可以將水溫控制在20至30攝氏度,這是魚類生長的黃金溫度。”劉漢元說,“漁光一體”的最大突破就是“藻菌調控技術”,它很好解決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生長問題。
與此同時,越是靠近水面的地方,光伏電池板的發電能力越強。在通威股份首席水產專家吳宗文帶領下,“漁光一體”技術研發團隊創造發明了“精準投喂組合”“均衡增氧技術”“底排污技術”“電化水技術”“智能化養殖技術”等“漁光相融”的另外五件法寶。
專家認為,六大技術集成讓通威成功建成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智能漁業養殖園區,為“漁光一體”創新模式的推廣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
“543領跑計劃”為綠色發展開路
劉漢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畝至30畝的魚塘水面上,太陽能電站產生1MWp峰值功率,每年由此可節約標煤34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1200噸。“漁光一體”模式實現了清潔能源與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有機結合,為中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路徑。
事實上,自2006年切入新能源領域開始,經過10年在“光伏+農業”領域的探索與布局,尤其是去年以來的系列大手筆收購,通威已經打通了水產養殖和光伏兩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已經推進5年的“漁光一體”模式,正在將通威的兩大強勢主業相互融合推進。
劉漢元表示,未來通威股份將全面推進“543領跑計劃”,即不斷優化“光伏發電+水產養殖”技術,使每度電的成本降到五毛、四毛、三毛甚至更低。同時,通過技術的創新、空間的互用,也可以進一步解決傳統養殖引發的環境、資源等問題。
“‘漁光一體’項目的總面積到2018年將超過10萬畝。”劉漢元對“漁光一體”的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葉含勇 來源:半月談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
太陽能發電網|m.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