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證券》刊發的《云南鍺業(002428)超級訂單竟是全球產量兩倍,瘋狂背后暗藏內幕》一文引起強烈反響。不少投資者在驚覺天大利好的同時,一個巨大的疑問也隨之而生:“公告發布后,為何公司股價毫無表現?”
多位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實言相告,“憑空冒出一個這么大訂單,就怕‘有毒’,A股市場訂單騙局并不少見。”
不過云南鍺業(002428)與漢能控股集團內部人士雙雙信誓旦旦稱,“這個訂單真的有”。不過,面對漫長的供貨期、“潛伏”的產業風險,云南鍺業能否順利品嘗這一饕餮大餐,著實讓人捏把汗。
超級大單玄乎嚇住基金
總經理見好就收忙套現
6月6日,云南鍺業及全資子公司云南東昌金屬加工有限公司與漢能控股集團在云南省昆明市簽訂了《鍺產品供應合同》,由東昌金屬向漢能集團供應共計375噸二氧化鍺產品,供貨期限自2012年至2018年。
據公告,該合同將為云南鍺業帶來“不菲”收入。按2012年6月份供貨價格計算,2012年度本合同將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約1.06億元,占2011年度銷售收入的38.97%;2013年度本合同將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約2.12億元;2014年至2018年,合同每年將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55億元。
突然而來的375噸二氧化鍺大單,若折算成金屬鍺,相當于2011年全球產量的兩倍多。受此影響,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國內鍺價開始快速攀升,月漲幅高達27%,二氧化鍺同期也上揚14.68%。
奇怪的是,點亮低迷鍺市的超級訂單,并未拯救公司股價于水深火熱。6月7日消息公布時,股價高開逾7%后,便迅速回落,尾盤僅收漲1.42%。其后股價更跌跌不休,直至本周才跟隨大盤有所起色。
市場資金為何對超級訂單態度冷淡?“毫無征兆冒出這么個大單,供貨期限高達8年,雙方又是首次合作,總覺得玄乎,不敢大膽殺入。”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坦言。
此外,兩家公司進一步合作內容包括:公司擬向漢能集團出售全資子公司東昌金屬部分股權,同時入股漢能集團擬設立的鍺烷深加工公司。但云南鍺業同時表示,“如進一步合作未能順利進行,公司可能會按照相關條款的規定終止本合同。”
盡管此前云南鍺業證券部人士對此的解釋為,“漢能集團怕我們供不上貨,干脆漢能入股大家長期合作,公司也想借機進入下游行業”。但他也表示,“具體的合作形式,雙方還在談”。這意味著,一旦雙方談崩了,超級大單也可能淪為幻影。
與此同時,公司高管急忙借著利好套現,更讓投資者忐忑。6月13日-15日,云南鍺業董事兼總經理吳紅平減持公司股票59.5萬股;7月9日-7月11日,同樣是在三日內,其再度減持38.3萬股。《金證券》記者粗略估算,吳紅平總計套現2200萬元。
云南鍺業說“合同沒問題”
漢能稱375噸用量“只是估算”
昨日,云南鍺業證券部人士對《金證券》記者稱,“合同肯定沒問題,供貨量大并不能成為質疑的理由。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公司已簽協議,確保自身權益。從現在開始,每個季度結束的前5個交易日內,公司會披露訂單的完成情況。”
至于高管減持風波,他解釋:“高管減持是他自己的決定,與公司經營無關。況且,減持是公告出來以后發生的,也無關內幕交易。”
合作的另一方漢能集團內部人士也承認確有此事,“云南鍺業供給我們的鍺,用在非晶硅薄膜電池中的硅鍺薄膜層上,這是近年來開拓出的新興應用。”
2009年,民營清潔能源企業漢能控股集團“闖”入太陽能薄膜領域。其官網披露,“集團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到2012年,預計各基地總產能將達2GW(1GW=1000兆瓦)。屆時,漢能控股集團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
上述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云南鍺金屬比較豐富,加上漢能在當地也有投資項目,所以選擇了云南鍺業。375噸二氧化鍺,這個量還會動態調整,我們只是估算,5年之內這個量應該差不多了。”
低成本卻難敵晶硅電池
原材料暴漲是福是禍
深圳某券商行業研究員對《金證券》表示,“近年漢能集團在太陽能薄膜領域攤子鋪得很大,雄心勃勃。這個超級訂單應該有這么回事,我們擔心的是能否順利兌現。”
據介紹,光伏領域一直存有薄膜電池和晶硅電池兩大技術路線之爭。目前,晶硅電池產品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漢能集團偏偏“不走尋常路”,堅持搞硅基薄膜太陽能。薄膜太陽能技術在晶體硅價格高企時橫空出世,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價格低廉,致命弱點為轉換率低,僅有10%左右。
對此,前述漢能集團人士并不諱言,“近期光伏行業不景氣,晶體硅價格下滑。不過,通過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和堅持自有技術,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可以將成本做至業內最低。”
然而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年底漢能高層宣稱其光伏組件成本約為4元-4.5元/瓦,但目前晶體硅的成本僅為3元/瓦,薄膜太陽能并沒體現成本優勢。不過,今年6月,漢能集團收購德國太陽能電池巨頭Q-Cells子公司Solibro的股權。Solibro生產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光伏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達到17.4%,產能位居世界前三。
對此,漢能控股內部人士向《金證券》解釋,“公司正在嘗試多幾條腿走路。”
而據研究員草根調研的情況,目前薄膜電池生產大多處于虧損狀態,若是鍺價快速上漲,硅鍺薄膜電池可能會因成本過高而導致發展停滯。“二氧化鍺價格漲至8000元/公斤以上,將會使非晶硅鍺薄膜電池失去競爭力。”目前,二氧化鍺價格已躍至6500元/公斤左右。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盡管漢能集團對外宣稱旗下6個制造基地投產,但上述人士也承認,“目前主要是公司自己消耗,以后會對外銷售。”
“漢能對薄膜領域進行過風險評估,薄膜是風險與機遇并存的產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曾稱。只是,如今云南鍺業也搭上了這條“冒險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