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北交所上市公司海泰新能 發布公告:原計劃在鹽城投資25億的TopCon電池項目不搞了,擬改去安徽滁州,投資50億!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鹽城可是一貫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招商引資力度很大,頭部企業扎堆,但為什么留不住光伏小公司海泰新能呢?
今年6月9日,海泰新能公告,其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產業園區簽署投資協議書,計劃在鹽城建設10GW 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33億元,占地約300畝。
一期項目投資建設5GW-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項目,投資總額25億元,建設周期12個月。海泰新能設立全資子公司海泰新能(江蘇)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
萬萬沒有想到,才過了四個月,項目的用地,居然出了問題。
海泰新能這樣表述:“經過多次溝通,土地供應問題仍未能落實,項目推進進度受到阻滯。”
來自海泰新能公告
難道 鹽城在土地供應上真的不積極?還是海泰新能等不及了?
公司公告稱“電池片是公司組件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充分保障公司組件產品所需電池片的配套供應,完成光伏產業鏈的強鏈補鏈”,決定與安徽省天長市(滁州所轄縣級市)滁州高新區簽署10GW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項目投資協議書,終止在鹽城的投資。
海泰新能不但投資換了地點,投資額也翻倍了。原項目在鹽城建設10GW-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項目,其中計劃一期建設5GW,現變更為“滁州10GW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項目”。
一個北交所上市公司,一個是光伏“強市”,兩者的合作竟然就這么流產了。
海泰新能和鹽城的溝通究竟哪里出在了哪里呢?
之前光伏企業投資項目“另覓他鄉”的事情,也曾經發生過。其中,很多人都知道,京運通當初就是放棄了內蒙古烏海,轉投四川樂山。
去年8月,京運通公告,將原募投項目“烏海10GW高效單晶硅棒項目”,變更為新項目“樂山22GW高效單晶硅棒、切片項目”,新項目總投資達53.64億元。
究其原因是:“因能評相關手續暫未取得,公司無法按計劃開工建設,導致原項目進度有所滯后。”(可參看前文《烏海當初千方百計引進的光伏企業京運通,現在為何急著跑路?》)。
但是,鹽城的營商環境看上去一直不錯,且當地一向非常重視光伏產業。
《鹽城市重點產業鏈培育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聚力打造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5條規模較大、龍頭突出的地標性產業鏈。2022年鹽城GDP為7080億元,在江蘇省13個地市中排名第8,但是增速為4.6%,位列江蘇之首。其中,新能源產業產值1466億元,同比增長58.5%。
目前,鹽城已匯聚了天合、通威、協鑫、晶澳、阿特斯、潤陽、正泰新能源、高測股份、易事特等光伏企業。有不少光伏企業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肯定鹽城當地對于光伏企業的重視和支持。
可是,為什么會對海泰新能的光伏項目,在“土地供應”上支持沒有到位呢?是鹽城變了嗎?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然,也有因為企業自身原因變更投資地點的。其中,沐邦高科最有經驗。
去年,沐邦高科先和江西省安義縣簽約,建設8GW光伏電池項目,僅兩個月就宣布終止,轉頭又和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簽約建10GW項目。
海泰新能放棄鹽城,是不是天長市滁州高新區開出了更好的條件?但是,海泰新能給出的解釋,卻是土地供應出了問題。
其實,從簽約到終止,只有四個月時間。企業現在就斷言拿不到土地,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呢?
光伏企業和地方政府簽約了還能毀約另尋他地,說明光伏企業、光伏項目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還是招商引資時爭搶的香餑餑。另外一方面,政府能輕言放棄已經招商到位的光伏企業,也說明地方政府對光伏企業的招商引資,原則與底線還是要堅持的,如果有的企業漫天要價,或者在原來的條件上坐地起價,也可能就真的一拍兩散了。此事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趕碳號將繼續關注。
END
作者: 來源:趕碳號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