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美的雙反調查,國內光伏企業的債務危機的加重,中國光伏產業在“生死劫”之下,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就在“生與死”的轉折點,又有人拋出歐美想通過雙反來“斬斷”中國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融資生命線,引發股價大跌、貸款收緊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徹底置中國光伏產業于死地的“陰謀論”。“可以說這種‘陰謀論’至少是非常片面的,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要是不落人以口實,讓人找不到理由雙反,要是不與地方政府過往密切,不屢屢在資金鏈上出現問題,人家怎么陰謀你?中國光伏產業還是要從自身的產業問題找原因。”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中國光伏現在有多難?
根據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中國前十大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3.94億元),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1至6月,多晶硅價格已經從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達22.6%,各光伏企業毛利率急速下滑。
同時,中新網證券頻道梳理國內股市光伏行業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截至8月8日,電子元器件行業共有29家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中報,13家上半年業績出現大幅下降,17家銷售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120家發布中報業績預告有六成公司報憂,其中14家為繼續虧損或出現首次虧損。
國內十大光伏企業之一的晶科能源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一季度,晶科就虧損了5000多萬,這在行業內還不算多的,晶科在投資和擴大產能方面已經是非常謹慎的了,國內10大光伏企業里虧損上億的不止一兩家,就看誰能撐到最后了。”
對此,孟憲淦表示:“雖說不可能整個光伏產業都崩潰,但倒閉百分之八九十是很有可能的。全國現在有2000多家光伏企業,哪個國家有這么多,這種現象是非常不正常的。在今年,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要防止產能盲目擴張以后,但很多銀行也就不再提供貸款給光伏企業,他們資金鏈會出現問題也很正常。既然中央已經要明確制止盲目擴張了,銀行不可能再推波助瀾地給他們錢。”
“陰謀論”的說法太片面
而對被稱之為“陰謀論”的歐美針對中國光伏業的一系列打擊,孟憲淦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中國發展光伏業是我們自己要發展的,不是別人慫恿的。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搞了好幾百個光伏的科技園區,所以產能過剩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并不是美國或是歐盟設了什么圈套,讓我們自己鉆。這樣的說法沒有證據,對于目前整個產業的困境,我們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長期從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孟老在幾年前就曾預測了關于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整個產業在將來會出現巨大問題的危機。“不僅僅是我預測過,幾年前就有國外的專家評論中國的產能過于巨大,和市場的需求嚴重脫節,遲早要出問題。”孟憲淦說。
長久以來,中國的光伏市場都是靠政策推動發展的市場,需要補貼、需要政策扶持,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再加上光伏企業長期的原材料靠進口、技術設備靠進口、銷售靠出口的“三頭在外”的局面,只要政策一有風吹草動,國外市場一動蕩,整個產業搖擺不止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兒了。“所以我們一直說,如果我們能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不怕‘雙反’,技術都在我們手里,歐美就都得求著我們,還反什么?其次,如果我們的產能能和國內的市場需求一致,那么我們就更不怕‘雙反’了,國外賣不出去國內買啊,那還怕什么?現在咱們是對人家一點制約能力都沒有,人家‘雙反’也好,‘單反’也好,也只能他們自己受罪。”孟憲淦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
所以,與其說美國或是歐盟故意設了圈套催垮我們的光伏業,不如說我們巨大的產能在幾年前已經“樹大招風”,整個產業的弊端眾所周知,使得歐美醞釀采取合法的手段制裁我們的光伏業,我們也無計可施。
光伏企業和政府的那些事兒
在光伏企業嚴重脫離市場需求、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光伏企業無法擺脫地方政府的影子。7月12日,新余市政府會議決定,將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維”)償還信托貸款的5億缺口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雖然這5億對于負債上300億資金的賽維來說可謂杯水車薪。但不難看出地方政府與光伏企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個舉動其實正好給正在大興‘雙反’的歐美國家以口實,人家反的就是政府補貼。你用政府的補貼去和其他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競爭,還給人家這么明顯的口實,人家不反你反誰?這個雙反的借口可以說是我們拱手送給美國的。”孟憲淦說。
在參與以往賽維數個大項目審批時,孟憲淦都注意到賽維的資金多數是由政府為擔保,從銀行貸款而得來的。“所以我們在埋怨別人陰謀論的同時,不妨想想我們的光伏產業怎樣良性地可持續發展,政策推動只能用在產業的整合和重組上,再也不能成為企業產能盲目擴張的‘幫兇’了。”孟憲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