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節能房屋的未來》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邁克爾•卡瓦納 譯者:徐天辰、馬拉
在過去,房屋無論是氣派還是樸素,都是基于供暖或供電有限的假設而建造的。直到相當晚近的時候,大多數家庭還是地地道道的“離網”建筑。
對現在的建筑師(尤其是城市建筑師)而言,供電是關系到現代生活的一大因素。
但我們是否正在回到過去的那個時代——家庭供暖或制冷耗能極低或者根本不耗能,而舒適程度以現代標準衡量也屬上乘?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環境變化研究所(ECI)高級研究員加文•基利普(Gavin Killip)認為,要想在未來幾十年顯著削減家庭和非住宅建筑能耗,并不用克服多少技術壁壘。“有很多技術可供使用。這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
他估計,建筑使用、耗散的能源占英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一半左右。這其中,超過一半能源為家用。這表明家庭耗能占據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至30%。
在一個普通家庭中,60%的能源用于供暖,20%用于熱水,其余20%用于照明和電器。
盡管短期內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住宅和公用建筑提高能效——如更換舊鍋爐,但基利普博士認為,政策應當鼓勵改善新房屋的設計,整修舊房屋,以將能源需求降低到現水平的一小部分。
他說:“維多利亞女王和愛德華七世時代的英國人熱愛新鮮空氣。”由于要燃燒化石燃料,英國和歐洲北部的住宅設計大多需保持充足的空氣流通。
基利普博士表示,除了提高隔熱性能之外,大幅減少供暖能耗需求的主要方法是“結構緊湊,合理通風”。
意大利古典建筑師帕拉弟奧(Palladio)以最基本(而或許也是最優雅)的方式詮釋了利用建筑設計控制室溫的理念。無論盛夏酷暑還是冬日嚴寒,他設計的建筑均能控制內溫。
被動式節能屋(Passivhaus)運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運動中誕生了一大批新建筑,比起中歐的普通住宅,它們在傳統能源方面的消耗要低90%乃至更多。
高規格的隔熱性能,可控制氣流、甚至能從溫水中回收能量的熱交換系統,再與其他節能措施結合,可降低工作場所和住宅的能耗。
在被動式節能屋中,人體和區區幾樣電器產生的熱量便足以讓居住者感到舒適。被動式節能屋在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更為常見,但其樣板也在北美和英國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