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經濟日報記者在海南召開的2018年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是我國氫能源產業發展的元年,有計劃的集群攻關逐步形成,各地運行示范點增多。預計到2050年,我國氫燃料電池車和氫能發電可實現大規模應用;氫能將成為能源結構重要組成部分——
氫能,一直被視為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當前,氫能產業化進程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和業界代表。
有望改善能源結構
當前,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達六成以上,帶來了較高的碳排放。同時,2017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突破4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68%。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并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因為無法消納,棄風、棄光、棄水嚴重,2017年可再生能源棄電量高達1007億千瓦時。
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表示,氫能將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氫能可以通過傳統化石能源制取,也可以通過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備,是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和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的利器。他表示,大型清潔煤制氫,尤其是褐煤制氫,將成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以及低質煤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
同時,氫能可以儲存。多種能源都可以轉化為氫氣,以壓縮氣態儲氫、液化儲氫等方式儲存起來,實現遠距離輸送。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例。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王思強表示,氫能將是我國能源革命重要的探索方向。
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余卓平則表示,氫能在我國能源產業發展中能找到很好的發展定位,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可以滿足全球能源總需求的18%或全球一次能源總需求的12%,氫能及氫能技術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2.5萬億美元。
凌文表示,未來我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將實現技術快速進步,大量創新成果爆發式涌現,氫能實現可持續開發,最終形成“氫能社會”。
以乘用車為例,到2020年有望實現5000輛至10000輛燃料電池車運行,運營和在建加氫站達100座;到2030年,發展100萬輛燃料電池車,在建加氫站達1000座;到2050年,氫燃料電池車和氫能發電均實現大規模應用,氫能成為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表示,保守估計未來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占比將達10%,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將納入我國終端能源體系,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