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關店,維權,斷貨,當一個公司集齊了所有這些元素的時候,按照一般套路,就是要步入黃昏時段了。
然而特斯拉是個例外,它的老板馬斯克總能在最后關頭絕路逢生,把鋼鐵俠拯救地球的神話延續下去。
可惜的是,這家公司也總是不爭氣地一次又一次面臨絕路。
所以,從去年就開始傳出壞消息的特斯拉,不出意料地又舉起了裁員和關店的大刀,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挨刀的除了特斯拉的電動車業務,還有它兩年前收購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這場收購案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電動車和太陽能,這實在是相隔有些遠的兩個行業,甚至連商業模式也極為不同,難怪華爾街看不懂。不過外界最大的質疑莫過于兩家公司的主要股東都是馬斯克,而 solarcity 的高管也是馬斯克的堂兄。當特斯拉買下這個負債累累的公司后,馬斯克一伙原先瀕臨破產的 solarcity 股票立刻置換成了特斯拉的,這個結果完全符合馬斯克不斷謀求特斯拉控制權的一貫邏輯,以至于被媒體評價為“一場馬斯克的財務自救行動”。
雖然“總有記者想害我”是馬斯克常常抱怨媒體的執念,但這一次的評論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至少從結果來看,馬斯克的確得到了好處,但要說他完全是沖著股份解套的目的,卻又小看了這位硅谷大佬。馬斯克畢竟不是賈老板,在為夢想窒息之前是先自個差點窒息 - 離婚時清點財產大伙才發現這位真是把自己所有錢都砸到項目里去了,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真能做出東西來,所以始終有一票鐵桿粉絲不離不棄地支持著。而在 Solarcity 被收購的同時,所發布的太陽能瓦片也的確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驚喜。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板刻意在外形上向屋頂建材靠攏的設計,顯示了能源行業也可以把美感,便利和科技結合在一起的可能,不能不說是特斯拉帶來的時尚基因的一次漂亮綻放。加上早前推出的家用儲能電池 powerwall 也加入太陽能業務線,solarcity 實際上正在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 - 它越來越像一家制造企業了。
這顯然出自特斯拉的主意。收購前,solarcity 是一家服務公司,它整合光伏組件和模塊,為客戶安裝系統,通過租金返還或者售電逐步回收現金,這一方面順利打開了客戶的大門,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龐大的服務團隊,預先墊付的安裝費用,都讓公司在快速跑馬圈地的同時,脖子上的債務套索也被拉得越來越緊。所以,當特斯拉提出收購要約的時候,華爾街立刻毫不掩飾地以股價下挫 10% 來展示他們的差評。
面對糟糕局勢,特斯拉必須改造 solarcity,甚至連同它自己也要改變。于是我們看到,馬斯克宣布關閉大量的線下門店,改以線上銷售為主,這其中也包括 solarcity 的太陽能安裝服務設施和安裝工人。特斯拉要帶著 solarcity 一起轉型成為產品制造商,把業務聚焦于生產當中。至于客戶怎么安裝他們的產品 - 特斯拉網站已經在招募認證服務商了。
很難說特斯拉為 solarcity 設計的轉型之路能不能最后成功,畢竟它自己也面臨產能不足,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我們大概能理解了兩年前馬斯克的收購邏輯 - 這是一種基于共有底層技術的應用擴張。特斯拉電動車最為核心的技術在于其電池管理系統,如果你看過特斯拉汽車的電池拆解圖,一定對其七千多個 18650 電芯齊刷刷排列的壯觀景象驚嘆不已,在這背后支撐的是極為精確的電池管理技術。電芯的組合,遠不是簡單如積木般的重復疊加。其每一顆的性能參數都有些微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在強電流,長時間的運行下,足以導致電池各個局部的溫度和電壓的不同,所以每一顆都要處于監測之下,否則輕則老化失效,重則短路起火。控制每一顆電芯,就如同在千軍萬馬的沖鋒中控制每一個士兵的動作,難度可想而知。這必須依賴巧妙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算法才能實現,因此正是特斯拉的核心技術所在。
馬斯克看到了新能源市場真正的痛點在電力的存儲,而非發電材料。因為不管是分布式的發電方式,還是波動性的電力供應,要想削峰填谷,拉平電能的供給曲線,高效的存儲方式必不可少,這取決于電池的能力。而特斯拉正好掌握著大容量電池的技術,既然能為電動車提供電力,自然也能為新能源打造存儲容器。因此,收購 solarcity 也就是馬斯克擴大特斯拉電池技術應用面的應有之義。
技術出身的馬斯克始終有著工程師的思維方式,這正是華爾街對其時常有誤解的原因。工程師直接面對技術,想的是,這個技術還能用到哪里去。而商人面向客戶,常常思考如何完善業務。前者總是涉獵廣泛,技術至上,后者往往專注高效,體驗第一。不存在哪個更好的問題,因為兩種模式我們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成功的例子。對馬斯克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抑制不住興趣投下一個又一個新項目的同時,還能確保資金的充足和安全。
畢竟,一旦投資出去了,事情就不再是一個人的游戲了。股東,員工,投資者,都將為你的興趣所消耗的成本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