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設計|王超
劃重點:
1、臺積電擁有包括蘋果、海思、高通、英特爾、德州儀器、英偉達、AMD、聯發科等在內的從手機到電腦再到物聯網芯片制造業務,幾乎吞掉了全球近六成晶圓代工市場。
2、英特爾和三星等廠商的半導體工廠從芯片設計、生產、封裝都是由廠商獨立完成,張忠謀將臺積電定位成一家純粹的晶圓代工公司。
3、全世界在代工行業中能和臺積電正面對抗的只有英特爾和三星,隨著在去年英特爾宣布關閉代工業務后臺積電的對手只剩下三星。
4、2018年6月5日臺積電的靈魂人物、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不過臺積電對此在企業結構上做出了創新——采取“雙首長平行領導”制。
谷歌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后,ARM、高通、英特爾、博通等也傳出暫停向華為供貨的消息。不僅讓人擔心華為麒麟芯片將如何面臨這一困境。
就在幾乎每天都傳出有公司與華為斷絕關系的時候,有一個企業已經至少三次發表回應稱不會停止與華為的合作,那就是華為麒麟芯片的代工商——臺積電。
臺積電是坐落在中國臺灣的一家半導體制造的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家專業從事晶圓代工的公司。1987年由張忠謀創立之后,臺積電不僅甩掉聯電、追趕英特爾、更是在三星手里搶到蘋果訂單。
到現在臺積電不僅擁有蘋果和華為海思這兩大客戶,還包括高通、英特爾、德州儀器、英偉達、AMD、聯發科等在內的從手機到電腦再到物聯網芯片制造業務,幾乎吞掉了全球近六成晶圓代工市場,是當之無愧的晶圓代工龍頭企業。
而真正的臺積電在光環背后還隱藏著許多”彩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細數臺積電32年的光輝歲月。
剪不斷的半導體基因
在五距不久前更新的《從聯發科往事,看山寨之王的5G突圍之路》中講述了全球領先的IC設計公司聯發科的發展歷程,而今天故事的主角臺積電和聯發科也有著剪不斷的關系。
時間推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正處于萌芽期。
臺灣工研院推行了RCA技術轉移計劃——派人赴美訓練指在引進集成電路技術在臺灣建立晶圓示范工廠,而當時剛剛從電機專業畢業的蔡明介就是其中的一員,也正是這個計劃讓蔡明介接觸到IC日后創立了聯發科。
另一方面臺灣地區也在大力引進人才,時任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也在邀請之列。漸漸和德州儀器發展方向相左的張忠謀在1983年選擇離開德州儀器,在通用公司短暫停留之后,1985年54歲的張忠謀應邀出任工研院院長并兼任聯華電子的董事長。
正如人們所說“優秀的人會互相吸引”一樣,張忠謀任職的工研院也曾是蔡明介待過的地方,同樣也是緣于思想的轉變,1983年蔡明介離開工研院進入聯華電子擔任研發主管。工研院就像是坐落在臺灣地區的“仙童半導體”,走出了兩位影響世界半導體的天才。
來到工研院兩年后,工研院內部環境逐漸讓“美國派”張忠謀感到“水土不服”,空有改革抱負卻無處施展的張忠謀最終選擇創業,在獲得臺灣“國科會”出資1億美元和飛利浦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后,56歲的張忠謀才如愿把臺積電開起來。
愿得一“芯”,白首不離
在臺積電以前,世界的半導體工廠采取的都是單一的IDM模式,即從芯片設計、生產、封裝都是由廠商獨立完成,例如英特爾和三星等廠商都是這種模式。
張忠謀認為在臺灣地區經營這種傳統的IDM模式終將比不過世界大廠,并且注意到市場上沒有專業做代工服務的公司,看到商機的張忠謀隨即將臺積電定位成一家純粹的晶圓代工公司。
就這樣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制造服務(晶圓代工foundry)企業——臺灣集成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誕生了,并且從一開始張忠謀就設立了宏大的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
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帶著一“芯”一意和從一而終信念的臺積電踏上了從事晶圓代工的征程。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張忠謀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在當初張忠謀這個決定絕對是徹底顛覆行業規則一般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走好了石破天驚、走不好萬劫不復。
臺積電剛成立時面臨的大環境并不樂觀,一方面是全球半導體市場低迷,另一方面由于臺積電剛剛起步在國際上沒有名氣加上專門做代工的方式還難以被其他公司接受。
所以臺積電最初的一年只靠著一些小訂單勉強過活。
不過在初創艱苦的時候張忠謀發揮了自身領導力,先是以身作則表態:堅定了要做世界級晶圓代工公司的目標就不會放棄;之后又用話語鼓勵同事:“每個人都應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
就這樣臺積電上下一心依靠著信念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迎來了轉機。
1988年改任臺灣工研院董事長的張忠謀和剛剛從老東家美國通用公司請來上任總經理的戴克一起,通過私交將昔日在美國的老朋友安迪·格魯夫請到臺灣參觀臺積電。
張忠謀算準了格魯夫剛剛出任英特爾總裁想大刀闊斧搞改革必然會投入相當大的精力用來搞研發,所以趁格魯夫來臺灣期間向格魯夫自薦可以幫英特爾分擔一部分制造業務。不過格魯夫雖然接受了張忠謀的提議但也沒有因為昔日情誼為張忠謀開后門。
隨后格魯夫對臺積電展開了嚴格的考核。
在第一次檢查期間,臺積電的產品就暴露出了200多個缺陷并且格魯夫提出了許多棘手且艱難的要求,而張忠謀在困難面前并沒有顯出懼色,反而以更加強悍地作風推進問題改進。
幾周后,臺積電的產品缺陷降低到了4個以下。張忠謀堅持以高標準、嚴格要求和絕對世界觀為張忠謀換來了一個“張大帥”的威名以外,還幫助臺積電爭取到了為英特爾代工的機會。
得到英特爾認可之后,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回暖臺積電又獲得了包括硅谷芯片設計公司在內的大量訂單,1994年張忠謀更是卸任工研院董事長職務專心經營臺積電并于同年在臺灣上市。
終于張忠謀為自己創立的商業模式和臺積電在全球上打出了一片天地,不過選擇與世界同軌的同時臺積電還注定要面臨來自世界級競爭對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