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在線”能力的測試。當數十億人被迫待在家里、十億學生無法去學校學習,這或許會改變我們對許多問題的長期看法。
“美國的餐廳需要奇跡”,這是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3月1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標題。Derek Thompson,這位曾在2個月前呼吁硅谷應更多的參與實體經濟和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專欄作家,這一次將目光聚焦于疫情中生意慘淡的餐飲行業。
據OpenTable網站數據,在過去一周,紐約、洛杉磯、波士頓和丹佛的訂餐量下降了40%以上,而在疫情更為嚴重的西雅圖,上周末的訂餐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0%。
減少的部分去了哪里呢?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至少有一部分轉移到了線上外賣服務。
據行業咨詢公司Black Box Intelligence的數據,截至3月1日的一周內,西雅圖餐館的外賣銷售額增長了10%以上。外賣公司積極推出優惠政策,星巴克、麥當勞等餐飲公司也積極回應。對于線上化率仍然不高的美國外賣行業(2019年線上化率僅為6%,中國為74%)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機會。
外賣會成為美國餐廳需要的那個奇跡嗎?
01 “不見面”測試擴散至全球
需要奇跡的不只是餐廳,發生改變的也不只是外賣行業。
亞馬遜在本周宣布,招募10萬名新員工應對激增的倉儲及配送壓力,同時上調4月期間在美國工作的倉儲等員工時薪。
“在社區普遍實行的居家隔離中,尤其對老年人和其他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來說,把一件物品送到家門口是至關重要的。”亞馬遜負責全球業務的高級副總裁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說。
在一個月前,全球在家上課的2億多學生基本都在中國境內,而現在,包括中國、意大利和韓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美國的43個州都已經關閉了學校。據《經濟學人》最新統計:十億兒童會看到他們的學校關閉。需要注意的是,這十億兒童并不都具備在線上課的條件。
這也是第一場爆發在社交網絡時代的疫情。
對社交平臺來說,如何讓真實信息及時擴散并盡可能避免虛假消息的影響成為必考題。對用戶來說,在長時間“隔離”狀態下,在社交網絡上發布圖片、和朋友進行視頻聊天,這些原本帶有更多消遣和娛樂性質的行為,今天可能成為抵御孤獨、構建日常生活的僅有方式。其背后的意義或許發生變化。
正如《大西洋月刊》網站另一篇文章的標題與導語所傳遞的信息:“你有道德義務將無聊的生活發在Instagram上——我很孤單,請讓我看看你的臉。”
隨著疫情的擴散,這場“不見面”的實驗也已經擴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影響到各個領域。互聯網誕生五十年來,全世界過半的人(只有51%的人有聯網的能力)第一次以如此緊密的在線連接方式抵抗病毒侵襲。
硅谷的應對策略備受政府、媒體和公眾矚目。從三月初開始,科技公司已經行動了起來。
02 硅谷行動:空前嚴厲的信息干預措施
據連線網站報道,本周二晚上,因為垃圾郵件自動過濾器的錯誤,Facebook誤刪了《大西洋月刊》《今日美國》等權威媒體的鏈接,其中不少內容都是關于疫情的最新報道。該網站認為,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人們共享信息和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缺乏人工干預的信息審核可能在特殊時期釀成更大的麻煩。
呼吁加強人工干預力度的還有美國政府。
大約是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時候,美國國務院的一家機構研究了其他國家的數百萬條推文后得出結論:陰謀論約占Twitter對話的7%,這些虛假陳述“可能對更多的社交媒體對話產生影響”。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這些陰謀論包括,冠狀病毒是由蓋茨基金會制造的,新冠疫情的爆發與生化武器有關……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識?最近兩周,這些陰謀論正在大洋彼岸引發新的危機。
加強人工干預,主動刪除虛假信息,主動推薦可靠信源——對于社交平臺來說,類似的呼吁其實在過去一直都有。但當疫情突然來襲,某些在過去猶豫不決的行動被迅速推行下去。
谷歌、微軟、Facebook、Twitter等7家公司發布聯合宣言,承諾共同打擊有關病毒的欺詐和錯誤信息:“我們在COVID-19響應工作中緊密合作。我們正在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保持聯系,同時還共同打擊有關病毒的欺詐和錯誤信息,提升我們平臺上的權威內容,并與世界各地的政府醫療機構協調共享重要更新。我們邀請其他公司加入我們的行列,以保持社區的健康和安全。”
這些公司推出了強有力的措施:
Facebook:向世衛組織提供免費廣告,扎克伯格表示:世衛組織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其次,在Facebook搜索“冠狀病毒”時,第一個結果會指向疾控中心。
谷歌:在谷歌搜索與病毒相關的內容,會觸發警報,隨后系統會將疾控中心、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與世衛組織等官方機構的信息置頂列出;在YouTube上,與病毒相關視頻下方都附上了疾控中心的鏈接;為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提供了免費視頻廣告服務;上線免費新冠病毒檢測網站。
Twitter:主動收集和置頂顯示與病毒有關的可信推文,如此一來,專家可以直接和Twitter用戶開展互動。隨著互動增多,Twitter算法將給予其更多的傳播加權。
微軟:上線了自己的工具。通過這一工具可查找全球每個國家和美國所有州的最新感染統計數據。該網站上的數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將新冠病毒相關的內容都收錄至WikiProject Medicine,這一項目由上百位具備醫學、公共衛生專業知識的編輯進行審校。對于新冠肺炎信息,醫學編輯會堅持更高的信源標準,即要求發布的信息必須來自著名中心和機構的同行評審論文、教科書或報告。
除了上述主動推薦可靠信源的行動之外,這些平臺也都以空前嚴厲的手段刪除平臺上的虛假信息,并對與疫情有關的廣告進行重點審核。
而在社交平臺之外,亞馬遜也對那些聲稱可以“殺死病毒”的產品廣告進行了嚴厲打擊,從市場上撤下了超過一百萬種產品,并警告賣家不要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虛假營銷。
03 暫時放寬的隱私法案
在“劍橋分析事件”后的幾年間,人們的數據隱私意識一直處于飛速上漲狀態。如今,持續擴散的疫情或許將開啟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新一輪反思。
上周,美國科技巨頭與白宮成立了特別工作組的消息一度占據媒體頭條。
特朗普政府的高級顧問、美國聯邦衛生機構和來自包括思科、IBM、微軟和Twitter等科技公司的高管進行了約兩個小時的會議。
白宮首席技術顧問克拉希歐斯(Michael Kratsios)在會后的聲明中表示:“先進技術公司和大型互聯網平臺將在全力以赴的努力中起到關鍵作用。今天的會議概述了初步的前行路徑,我們打算繼續進行這一重要的對話。”
白宮向硅谷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使用硅谷的技術工具對抗疫情。
就連特朗普也在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不知情的情況下公布了與谷歌的“合作計劃”,并引發了一出鬧劇。現在,白宮官員在積極呼吁科技行業協調一致,停止大型社交媒體網站上陰謀論的傳播。衛生領域的專家建議,科技公司開放匿名的用戶定位數據,以幫助政府了解疫情擴散的路徑。
另據報道,曾經幫助美國政府追蹤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科技巨頭Palantir正在利用社交媒體上的公開數據幫助美國CDC對疫情進行建模。文件顯示,其他收集公共社交媒體數據的公司已與CDC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簡稱NIH)簽訂了合約。
硅谷會開放用戶定位數據嗎?不妨先看看歐洲的例子。
歐洲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已經和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等國的政府衛生機構共享了匿名的用戶個人位置數據,以此來判斷人們是否遵守了限制人員流動的規定。
在意大利,政府通過這些數據來查看有多少人遵守嚴格禁令。例如有數據顯示,自2月21日在科多尼奧地區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以來,超過300到500米的人員移動減少了約60%。
為了抗擊疫情,美國政府其實已經放寬了某些隱私條款。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宣布,將對違反《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IPAA)的行為免除罰款,以保證醫生能夠通過視頻開展遠程診療。這一法案的本意是為了避免患者的相關數據被醫療保健提供者分享,根據規定,患者的數據不得用于廣告和營銷。
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律訪問助理教授夏洛特·施切德(Charlotte Tschid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于世界上大多數隱私法規,都有緊急措施來擱置隱私要求。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緊急情況或為了公共健康利益,出于實際原因可以不必征求同意。”
從一些國家的疫情擴散情況來看,“緊急情況”或許已經出現。
結語:留給未來的問題
硅谷公司在面對假消息時的強硬行動為其贏得了不少肯定。但《華盛頓郵報》也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樣的強硬的對待信息的態度,為什么不用于對付其他類型的虛假消息呢?
雖然目前還沒有公司做出回應,但至少這些空前嚴厲的舉措已經在遏制假消息傳播方面收獲了一些效果。未來值得期待。
硅谷最終是否會開放用戶定位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或許是,在這場大規模的“不見面”實驗中,人們對待數據隱私問題的態度是否會發生變化?這將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的“在線化”進程。
這些問題已經被提出。還有更多問題等待回答。
比如,對于全球近一半無法聯網的人來說,如何才能把他們納入數字化文明的進程?
有報道指出,即便是在互聯網公司眾多的印度,對于那些非互聯網公司的員工來說,大多數人幾乎不了解協作工具是如何工作的,而陳舊的筆記本電腦、較差的網絡環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對于世界來說,這場實驗不僅是一場對于“在線”能力的測試,也可能改變人們對于“在線”問題的長期看法。
自互聯網誕生五十年來,人們終于有機會去認真思考互聯網對于生活的意義,思考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越來越密切的連接。而對于各行各業來說,在線化的轉型已經開始,勢頭是否會持續下去?這需要長期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