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國對新能源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新能源并網環境得以實質性改善后,業內對分布式能源發展前景與應用的討論也日益激烈,其中,如何建立現代電力體制與啟動國內智能微網建設漸成關注熱點。近日,在國家能源局與能源基金會召開的“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的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透露,一份自2011年由中科院承接、規模達150兆瓦的國家能源局關于“30個微網試點建設”課題初步研究結果已上報給國家相關部門。
我國新能源應用市場大規模啟動在即,智能微網受到來自政府、行業前所未有的關注。許洪華說:“我國在‘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已經提出了于2015年建成30個新能源微網示范工程,盡管項目總規模不大,但意義深遠。未來我國智能微網發展潛力巨大,目前至少有近400多個原來依靠柴油、小水電供電的住人島嶼和700多個獨立的光伏電站急需建設智能微網。”
“智能微網”辨析
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智能電網”、“堅強智能電網”、“智能微電網”等新興詞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智能電網的認識不清及混淆。事實上,智能電網的概念在2006年由美國率先提出,其目的是把最新的信息化、通訊、計算機控制技術和原有的輸、配電基礎設施高度結合,形成一個新型電網,實現電力系統的智能化,從而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減少輸電網的電能損耗。智能電網的建設是為了適用分布式能源發展,在用戶側興起的電網建設與運營模式,也被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題中議。
目前,美國這一“智能電網”的提法逐漸得到了各國的共識,我國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電力市場至少擁有3000家以上的電力公司共存,與我國電網“大一統”的模式存在本質上的差別。為區別于美國提出的“智能電網”,國家電網在其堅持發展“全國上下一張網、堅決發展特高壓”的背景下,提出了“堅強智能電網”概念——即建設從上到下的堅強的智能電網,同時將智能微網視為“大一統”電網中的一個可控單元。
但從全世界的智能微電網發展方向來看,我國提出的智能微電網的概念與世界通行的“智能電網”概念更為接近,因此可以看出,國網提出的“堅強智能電網”與國際上通行的“智能電網”在概念上存在著明顯區別。
通常情況下,可以將智能微電網看成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自治系統,既能與大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立運行。目前,從類型上分,智能微網分為聯網型微網和獨立型微網。其中,聯網型微網又分并網和獨立兩種工作運行模式。在并網工作模式下,智能微網與大電網中、低壓配電網并網運行,互為支撐,實現能量的雙向交換。在外部電網故障情況下,可實現無縫切換到獨立運行模式,滿足自身系統的用電需求。另一種獨立型微網則更加適合在海島、邊遠地區等地為用戶供電,不用考慮和常規電網連接,僅利用自身的分布式電源與儲能設備滿足微網內負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