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光伏產業是今年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而風暴的中心,則在2011年就已開始醞釀。
當時,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雙反”調查結果出爐之時,業內對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就有所擔心,擔心美國的“雙反”調查會把歐洲拉下水。這種局面一旦成為現實,用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李俊峰的話說,就是“滅頂之災”。他認為:“根據中國企業現在的利潤水平,只增加10%的關稅,就會造成滅頂之災。”
“美國雖然不是最大的市場,但潛力巨大,更糟糕的是,歐洲國家可能會跟風。”東莞一家太陽能玻璃生產企業高管說。他認為,如果美國光伏“雙反”調查引發連鎖反應,這才是最致命的。
現在,業內人士的擔心已成為現實。
2012年9月23日,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再次飛赴歐洲。行前,他說:“這就是貿易戰中的釣魚島之爭1
此前的9月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啟動對中國出口的所有太陽能光伏組件和部件(包括太陽能電池片、硅片)進行反傾銷調查----涉及中國210億歐元出口、上千家企業存亡和40萬人就業。這被業界認為是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立案的最大金額反傾銷調查,也是中國迄今遭遇到的金額最大的貿易訴訟。對已進入寒冬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這樣的打擊是致命性的。
這次打擊始于7月24日。當日,以SolarworldAG為首新成立的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EUProSun正式發表聲明,稱該組織已經向歐盟委員會針對中國光伏制造商的傾銷行為提起訴訟。根據歐盟法規,歐盟委員會需要在45天內決定是否接受訴訟展開調查,并在15個月內完成調查。
SolarworldAG的副總裁MilanNitzschke表示,“中國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占據了歐洲80%的光伏市場,他們在不計成本地傾銷自己的產品。”
與今年5月份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案例不同的是,美國僅要求對產自中國的電池進行“雙反”制裁,而這一次SolarworldAG則要求歐盟對中國所有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制裁。
7月底,中國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在北京發布《聯合聲明》,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同時正式請求中國政府盡快采三極措施,以維護國內光伏企業的合法權益。
隨即,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準備在8月2日停工1小時,抗議SolarWorldAG等企業此前向歐盟所提的對中國產的太陽能板征收反傾銷稅的要求。不過,這一計劃在8月1日深夜被臨時叫停。
針對歐盟對光伏企業的“反傾銷”訴訟,商務部緊急召見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入京,共商對策。
8月31日,歐盟向中國駐歐盟使團發出照會,確認將對中國企業出口歐洲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
9月,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反傾銷硝煙尚未散去,印度這邊又硝煙再起。12日,印度反傾銷局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大陸、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部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不過,相比于占國內光伏產品出口70%份額、逾200億美元貿易額的歐洲市場,印度市場對于國內光伏企業的“制裁”已算不上最壞消息。數據顯示,印度去年全年安裝的480兆瓦光伏組件中,有62%的份額來自中國進口。
“最壞的結果都已經經歷了,我們現在對這一消息漸漸已經麻木了。”面對印度可能對中國反傾銷的消息傳來,國內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