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削減光伏補貼,導致光伏需求量急劇下降。而依賴于80%光伏產品出口的中國,受國外市場的緊縮,致使中國光伏產能過剩。停產、關閉、裁員等現象籠罩整個行業。日前,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8家勉強開工生產,其他80%的企業已經停產,昔日璀璨的中國光伏產業上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此時亟需國內政府“救市”,開啟國內市場迫在眉睫,而下游電站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政府出手 電站先行
日前,中央財政再次撥付70億元資金,支持3.157GW“金太陽”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加上年初撥付的60億元啟動的1.9GW,2012年全年,中央財政總計撥付資金130億元。基于產業發展的考量,太陽能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一再調高:由最初的5GW調高為10GW,去年年底調高為10GW,今年年初調高為15GW,今年中旬再次調高為21GW。日前國家能源相關人士表示,“十二五”規劃擬調高為40GW。
10月26日國家電網在《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的送審稿中,明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適用范圍。該意見的最大亮點在于,針對單個并網點裝機容量在6兆瓦以下,且接入電壓在10千伏以下的光伏項目,將減免包括調試、檢測等在內的服務費用。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的投資將由國家電網負責,即免去接入費。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國內企業看到曙光,紛紛 “自救”。但由于光伏產業上游庫存積壓嚴重,為了消化過剩產能,搶占光伏產業利潤制高點,大型國內企業紛紛轉戰下游電站。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接受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入光伏電站最重要的是在光伏產業鏈上,電站已經成為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分。事實上,包括航天機電、拓日新能、中材國際、陽光電源、綜藝股份、中利科技等諸多上市公司,近年來紛紛涉足光伏電站項目,近期更是頻頻出手。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在加快推進光伏電站的建設。青海省已經在今年發放總量約為1GW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路條。17日新疆某合作交流會上簽下了 6個新能源項目450多億元的大單,其中僅通威集團就擬投資300億元在1GW并網發電項目和1GW光伏電站項目上。此外,江蘇聚能硅業也于本月初在烏魯木齊簽訂了200MW光伏電站合作項目,公司擬投資24億元。
企業大刀闊斧進軍電站,一方面可以消納產能,另一方面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很好的收益。但業內人士擔心是否會造成新一輪的“中國光伏電站過剩”,這種想法不是空穴來風,有前車之鑒。
隱憂
2011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面臨最大的危機是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的罪魁禍首,與企業大肆擴張,政府盲目支持息息相關。光伏興盛之時帶來的效益,讓地方政府看到了光伏造富的機會與美好的前景,各地開始紛紛仿效上馬光伏產業。江蘇、河北、浙江、河南、安徽等多地政府都力推光伏,全國建立了幾十個光伏產業園,在政府的推動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