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在經歷了2012年的紛紛擾擾之后,進入了情況依舊復雜的2013年。2013年世界經濟詭譎難辨,太陽能產品的價格走勢、一些海外市場的政策不穩定和國內政策的發酵期長度以及涉足企業去留等問題都懸而未決。在這一片混亂中,歷經洗牌后的太陽能制造企業未來畫卷中露出了幾筆趨于明朗化的構圖。
隨著賽維LDK、尚德、天合等昔日巨頭的光環逐漸縮小,新的一批太陽能光伏企業將在歷經光伏危機后涅槃重生。EnergyTrend分析師認為,就光伏組件這一構成太陽能產業鏈的產品而言,從目前的情況看,英利將突破桎梏穩坐第一把交椅,安定中國國內市場;而阿特斯則會立足美國及日本等市場,排除外患,力攘海外市場。
賽維LDK和尚德由于舉債過高且產能規模過大,導致雙雙進入捉襟見肘的困境,而天合除面臨較高負債外,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僅靠組件銷售度日而尚未有轉型動作,也被業界認為難以存活。中國國務院秘書長已經在2012年時,分別調研了尚德電力、天合光能以及保利協鑫等等。
英利在歐美雙反和中國啟動內需政策之時,馬上把目標轉到國內和新興市場,并表示中國市場的興起將有望使其國內市場供貨量占據40%份額,從而扭虧為盈。EnergyTrend認為該公司有望在2013年出貨量實現700-800MW,其中500MW可能來自金太陽示范項目。
另一則關于英利的好消息,在眾多企業面臨停工狀態時,該公司取得贊助世界杯廣告效應獲得眾多新興市場訂單,并拿下拉美及新加坡最大訂單,從而逆市招聘2000名車間操作工。
而阿特斯一直以來立足海外市場布局,且在2012年開始轉型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斬獲光伏電站合同,并成為電站業務所占比例最高的組件商之一。有消息稱,阿特斯預計在日本的太陽能板2013年量產后,達到150MW的年產能。阿特斯還表示,2012年,公司目標25%的營業額要來自于EPC專案建設,而這一數額在2011年時僅為10%。
除英利和阿特斯之外,轉型光伏系統集成的昱輝、晶龍集團旗下的連續斬獲三峽40MW工程和中廣核及中電投組件供應協議的晶澳太陽能也將成為市場追隨者。
事實上,除了未來企業排序出現明朗化狀態,價格似乎也有松動趨勢,出貨量也將在2013年逐漸堆高。目前價格的短期反彈主要由于中國有可能于二月起針對進口的多晶矽與矽碇課征懲罰性關稅造成的,另外一部分是高效需求旺盛使單晶產品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