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與大豆有什么共同點?聽者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國內光伏逆變器產業可能即將交出一份不愿承認的答案:被入侵。
當年外資巨頭全面控制中國大豆產業的慘痛經歷仍歷歷在目:先低價傾銷外國優質大豆,讓中國大量進口。而由于豆價難漲,最終導致上游農民不愿種豆,中游加工企業大面積停工,此時跨國糧商伺機收購,保證轉基因大豆的銷售穩定增長,導致現在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
而類似的境遇,可能在光伏逆變器產業中再次上演。
始終制約著我國光伏產業的歐美“雙反”調查,使海外市場逐漸萎縮,國內光伏組件企業或倒閉或破產,直接影響光伏逆變器企業的經營和估值。此時,外資巨頭再伺機低價收購,開發中國市場。誰也不敢說,光伏逆變器產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淪陷地。
SMA的中國野心
這場“入侵戰役”的先鋒是全球光伏逆變器的巨頭——SMA太陽能科技集團。它最近的戰功是以僅僅1.6億人民幣的代價成功收購了江蘇兆伏愛索新能源有限公司72.5%的股權。也就是說,國內光伏逆變器排名前五的公司已經淪陷其一。
一位曾被SMA列為在華收購目標的企業負責人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這次收購可以說是占有全球市場40%份額的SMA吹響了進軍中國市場的號角,未來3年200億元的逆變器銷售市場才是它的獵物。而這次收購對年輕的中國逆變器行業來說,可能會造成長遠的損害。”
然而,令業內草木皆兵的外資入侵手段并不新鮮。借著歐美光伏企業推動“雙反”調查的東風,國內光伏逆變器企業估值普遍下降,SMA正是抓住這樣的時機展開了行動,以極低的價格完成了收購。
而兆伏愛索并不是唯一一家因“雙反”估值大幅下滑的企業。2012年中國光伏逆變器制造商經營之路普遍難行。以行業唯一上市公司陽光電源為例,其2012年三季度單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905萬元,同比下滑15%,凈利潤1680萬元,同比下降65%。而在美國尋求上市的尚德電力與賽維LDK如今股價都已經不足1美元。國外一些投資公司詢問并購事宜的電話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在這些企業的辦公室響起。
這些背景氣氛的積累,讓SMA此次表面上十分正常的跨國收購引起了國內其他同行企業的不安和恐懼。他們擔心這很可能是外資太陽能巨頭為控制中國的太陽能市場而采取的第一步。
市場潛力引來強敵
SMA的高調入侵源自其十足的底氣。
無論是高盛的研究預測還是高華證券的研究預測都顯示,2013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高盛報告甚至指出:2013年,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國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8.0GW、9.0GW、10.0GW,即使以保守方式估算,按8元/瓦計算,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國光伏市場總量分別為640億元、720億元、800億元,3年市場總量將高達2000多億元。
收益于此,光伏逆變器的市場份額預期也會水漲船高。一位光伏逆變器廠商對記者透露,光伏逆變器的成本在光伏項目中平均占到總成本的5%至10%。即使按逆變器占整個光伏市場7%的比例計算,逆變器市場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將分別達到45億元、50億元、56億元,3年市場總額達200多億元。中國光伏產業的大幕即將開啟。
而在中國市場潛力劇增的同時,全球光伏市場增長正逐步放緩。過去幾年,歐洲市場都占到全球太陽能總安裝量的70%以上,這也是SMA占據全球最大市場份額的契機所在。但是從2013年開始,歐洲市場將開始下滑,德國、意大利等主要歐洲市場將大幅萎縮,SMA甚至于2012年10月發出公告,由于歐洲市場需求下滑,SMA在2013年可能出現虧損,并且宣布了裁員。這也是為何SMA急于從中國重獲新生。
值得注意的是,SMA對于兆伏愛索的收購一旦成功,SMA就可以通過兆伏愛索將逆變器產品銷售給國內光伏項目。而由于國內光伏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的補貼和投資,因此,國內光伏項目實際是將國家補貼的資金用來采購逆變器,而“入侵者”SMA則成了國內補貼的真正受益者。
在歐美“雙反”對中國光伏企業關上市場大門,中國光伏企業無法享受歐美國家光伏補貼政策的同時,歐美行業巨頭卻從后門而入,堂而皇之地享受中國政府對中國光伏行業的投資和補貼,這顯然讓業內的競爭企業深感不公,多家競爭企業負責人不忿之情溢于言表。
掌控話語權
從大豆到光伏逆變器,中國產業一再失守,不禁讓我們反思,被入侵產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我們缺少全局觀念以及戰略遠見,這直接影響了我們對于行業可行性的分析,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動,最終導致了產業的過剩格局。”
而這種戰略遠見能力,恰恰是中國企業與跨國巨頭間最大的區別。由于缺少戰略遠見,所以處處受制于人。雖然中國企業申請的專利與日俱增,但知識產權的完整版圖卻尚未形成。
而在戰略遠見之外,剛剛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更需要本土環境的支撐。
中國兩大民族企業華為和中興之所以能夠走向海外,躋身全球前五,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國電信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兩家公司積累了足夠的現金流。這樣,他們才有更多資金用于研發,用于技術創新,也才能在國際競爭中遇到問題時有更多的從容來突破障礙或困局。
而中國的光伏產業,一開始就是外向型市場。由于中國光伏組件的成本低于歐美競爭對手30%至50%,引起了競爭對手的不滿,最終借助“雙反”的貿易手段向中國企業關閉大門。此時,多數中國光伏企業根基尚淺,資本不足以挺過寒冬,只能無奈倒閉破產。
可見,缺少本土市場支持的產業,產能相對過剩的中國光伏產業無疑將成為外資狩獵的目標。
要想擺脫屢次被外資入侵甚至掌控命脈的局面,其方法還是一邊建全國內的光伏市場,一邊學習外資巨頭的豐富經驗。重視標準在一國市場實際準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斷扎實本土化策略,才能掌控國內光伏逆變器企業在國家標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