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一句是《雙城記》流芳至今的名言,用來形容當下的多晶硅行業的發展再恰當不過。
從2006年到現在,短短的幾年間,多晶硅產業可謂經歷榮耀、嘗盡炎涼。
近期,隨著雙反消息的確認和國家《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的實行,多晶硅似乎春暖回頭,但是眾多業內人士和多晶硅企業并未過多期待這短暫的陽春,在他們看來,也許一場波及更多參與者的革命正蓄勢襲來。
2013年1月,隨著眾多“難看”的光伏制造業年報的陸續爆出,航天機電、川投能源、樂山電力等企業直接選擇了“長痛不如短痛”,宣告正式剝離光伏相關資產,集體“斷腕”多晶硅。
“更艱難的日子還在后面。”這是某多晶硅企業高管頗顯惆悵的預測。隨著歐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主要電池組件消費大國大幅削減光伏產業補貼,導致歐州需求量大幅員減少,加之美國反傾銷政策出臺,使光伏產業形勢嚴重惡化,直接導致上游多晶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的多晶硅企業60多家中,只有4-5家在進行少量生產,90%以上的已經處于停產狀態,這一局面可能要短期內很難改變。
退出,也許將成為2013年多晶硅行業的關鍵詞。
有業內人士預測:超過1/3甚至1/2的企業將主動或被迫退出這個曾紅極一時的多晶硅產業。
這是一場沒有輸贏的戰爭。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基礎原材料,世界多個國家將其列為戰略性材料,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國內需求長期依賴進口。據了解,時至今日,傳統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沒有一家在中國建廠,也沒有一家對外轉讓技術,一直把多晶硅生產留在本國。擴建仍在美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地。
投入國家戰略性產業,曾是籠罩多晶硅產業的光環。但是我國多晶硅制造業一面高歌猛進的同時,一面不得不面臨著紛繁踏至的煩擾:我國從2006年起上馬的小產能(1500噸以下)多晶硅企業約有半數以上,綜合競爭力普遍較低。目前,國內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為40~50美元/千克,而國外先進企業的生產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國外傾銷不斷打壓國內多晶硅企業發展,甚至國內企業要面臨著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尷尬。
退出,似乎變得勢在必行。
在面對企業的退出或被淘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曾公開表示:要對一些光伏企業進行適當兼并、淘汰;同時,要進行國內市場開拓,建立市場機制。
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等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方向。
“落幕豈非真英杰”,與國內光伏產業大潮一同退去的,并非只有光伏企業,相信還有對多晶硅制造業如何與市場匹配前行的認知和一個產業“退燒”之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