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打算投資光伏了,現在的思路是,凡是靠政府支持、補貼的產業我們都不會去做。”1月14日晚,剛乘機抵達海南的浙江民企代表、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兩年來,在光伏產業上的投資磨礪,讓翁榮弟重新審視傳統民企的轉型之誤:不是去投資高新行業才叫轉型,不是去投資新興產業才叫創新。
這或許是民企的覺醒。曾兩次前往浪莎襪業調研的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一語中的地對記者指出,在光伏等高新行業投資“敗局”之下,民企的轉型之路正在試圖擺脫地方政府的“推介”和“忽悠”。
幸運的光伏止損
2010年10月,知名襪業生產商浪莎集團宣布進軍光伏產業。同期試水的傳統民企還有溫州眼鏡制造商信泰集團、常熟羽絨服制造商波司登等。戰略投資并不是盲目的決定,必須詳慮力行。回憶當時的選擇,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解釋,“是做了深入調研,確實感覺光伏產業有前景才投入的。”
在江浙一眾民企高管中,翁榮弟確實對高新行業下了工夫,并和當時的民企集體做起了“光伏夢”。而給他們莫大信心和勇氣的,是各級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確實很支持我們在這類高新產業上進行投資。”翁榮弟承認,當時已準備購買機器,到了計劃投產的階段,但進一步的動作很快主動停止——在商界摸爬滾打整整17年的翁氏兄弟,嗅到了光伏產業的風險。
浪莎及時收步是幸運的。相比之下,浙江眼鏡大王胡福林和他的信泰集團,則經歷了政府鼓勵、投資虧損、牽連主業的投資夢魘,結結實實摔了個跟頭。
翁榮弟對記者透露,“在義烏,幾家做光伏的民營企業中,有一些被拖累得很深。”
有形之手好心辦錯事
“我們一直講民營企要轉型和創新,地方政府也一直致力于鼓勵民企這么做。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在傳統企業做得很好的民企,在地方政府的忽悠下去投資高新行業、新興產業,結果錯過了主業的發展,又在高新行業上血本無歸。”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對民企的轉型一直頗為關注,對浪莎也較為了解,早在浪莎準備投資光伏產業時,他就在心里為其捏了把汗。
田伯平告訴記者,在與民營企業的交流中,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一旦民企做到一定規模,有些地方政府就會要求其轉型。“民企對光伏產業的扎堆投資是最好的例子。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據不完全統計,在地方政府的鼓動下,過去幾年參與投資光伏的企業大大小小達上千家之多。
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深有體會地對記者表示,“部分地方政府總覺得你生產小百貨是低端的產業,所以希望你去做軟件、做技術,甚至是做一些不了解的東西,這些產業看上去好看,說出去也好聽,但是不一定適應企業的發展。”
主業興盛也是轉型
“我們現在覺得傳統主業上的發展也是轉型和創新,比如利用技術去降低成本、實現自動化等,這種轉型和創新對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講更容易些。”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對記者肯定地說,“我們不打算做光伏,今后的投資方向盡量不去觸碰所謂的政府支持、補貼的產業。”
據了解,此前浪莎建成的兩座“光伏大樓”,已經變成公司的倉庫。在翁榮弟看來,光伏產業就是在聲勢浩大的政府支持、補貼潮中,吸引了無數民營企業的目光。但由于投資過急過密,導致新興產業夕陽化,過早地出現產能過剩,釀生危機。
扎堆金融的秘密
除了主業升級,是不是沒有別的方向可以轉?
記者了解到,以浪莎為代表的部分實力江浙民營企業,目前將業務多元化的觸角放在金融領域。翁榮弟對記者直言,未來除了主業之外,公司大力發展的就是金融業務。目前的小額貸款業務資本金達到6個億,2013年計劃達到10個億。
有觀察人士指出,民企多元化,很大的一個動機就是構建內部市場,便于融資。而參與金融,不僅目前有利可圖,也對自身融資有著直接的幫助。
“看得懂,能掙錢。”這成為民企轉型及開展多元化業務過程中選擇產業的首要因素,也是“向往的事情”。田伯平表示,民營企業應該將轉型的線抓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其他力量牽著。
翁榮弟:銀行要掙那么多錢干嘛
在與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對話中,他反復感嘆,“我很同情倒閉掉的企業。”
他告訴記者,在自己17年的經商生涯中,深刻感受到做實體經濟“很啰嗦、很煩人”。尤其是近幾年來融資成本高漲,實體企業幾乎沒有利潤,這才上演了眾多傳統民營企業扎堆光伏產業的一幕。
采訪中,翁榮弟直指目前傳統民營企業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融資,一個是用工。據介紹,以浪莎為例,目前一線工人缺口20%-30%。而在融資上,眾多民營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困境。“我不明白銀行要掙那么多錢干嘛。”翁榮弟直指目前的金融不平等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