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原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7.5%低不低?
7.5%,這是繼去年增速目標首次“破8”調低至7.5%之后,第二年定為這一數值。
“7.5%左右的目標,與潛在增長率是大體協調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經濟增長速度不是越高越好,必須符合經濟規律,充分考慮潛在增長能力。2011年一季度以來,我國經濟連續7個季度放緩,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到2012年四季度企穩回升。但是,這并不表明中國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否則,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也就沒有物質基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就無從談起。
但王一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有所回落,7%—8%的增長區間已成為新的常態,確定7.5%左右的目標是實事求是的。
王一鳴說,“7.5%”傳遞出一種導向,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勞動力成本趨于上升,儲蓄率和投資率趨于下降,中國經濟已經難回到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實現目標難不難?
王一鳴說,實現7.5%增長目標,依然面臨很多困難:
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當前,不僅傳統產業產能過剩,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等新興行業領域也面臨較大過剩壓力。
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近年來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土地供給日趨緊張,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依靠大規模增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越來越困難。
出口難度增大。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拓展國際市場的空間縮小。
2013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的驅動。王一鳴認為,從投資看,產能過剩行業可能會進一步減緩,但民生工程、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設等可望進一步加快。“一慢一快”可能使投資增長溫和回升。從消費看,政府消費增長可能會減緩,居民消費增長有可能進一步加快。
因此,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從體制變革和科技創新入手,化解制約提高要素生產和配置效率的制度性因素,為實現全年增長目標創造條件。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