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兩三萬元,買一套太陽能電池板,在自家的樓頂天臺上搭一個電廠,每天發十來度電,一部分自用,剩下的賣給國家電網,用七八年收回投資,剩下十幾年凈賺。這樣一筆小型投資,是否能引起你的興趣?
或許,這是一樁可以考慮的買賣。在上月27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鼓勵光伏、風電、天然氣等電源并入國家電網的政策。民間使用這些新能源發出的電可以全部出售給國家電網。
而之前,在2012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已承諾會簡化光伏發電并網的手續、降低費用。
這一切使得家庭自建光伏電廠賣電盈利成為可能。這種家庭發電項目,屬于分布式電源,指的是位于用戶附近,所發電能就地利用,以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發電項目。每個家庭都可以通過購買太陽能電池板來投資這種項目。
國內有一些人已經動心。北京已經有20多戶人家申報,在全國123戶申報,短短一個月內,申報的總裝機就達到176.4兆瓦。
家庭電廠一旦普及,會不會演化成一場自給自足的能源革命?
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相信“這一天遲早會到來”。根據國際預測,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將再降低一半,這使得單個家庭大規模發電上網的盈利變大,這可能會改變整個中國的能源結構,也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
“陰霾中70%的顆粒是火力發電廠造成的,一旦太陽能發電多了,將更多地代替火力發電。” 趙玉文說。
但廈門大學專家林伯強認為,政府推動居民光伏發電,需要解決成本較高,投資周期較長的問題。“除非政府加大補貼,現階段大規模家庭發電不會出現。”
家庭辦電申請潮
任凱4個月前花了4萬元,在他位于北京順義北小營鎮的別墅里建了一個3060瓦的光伏發電裝置。現在,這個小電廠日均發電10度,以1度4毛錢的價格全部賣給了電網公司。
“本來只需要投資3萬,因為物業和鄰居對裝置設計提出一些意見,更改了計劃方案,多了1萬塊的支出。”任凱說,他也曾想向國家發改委申請作為工業項目立項,以享受約1元1度的工業企業上網電價,后因項目申報和核準的程序復雜,成本較高,只好作罷。
任凱計算過,照目前的價格,他在18年后才可以收回投資。
申辦家庭電廠的熱潮,始于2012年10月26日。其時,國家電網發布大力支持光伏發電并網的新政策,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安徽出現了第一批申請并網的家庭。據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所統計,在此后短短1個月內,全國就有了123項并網申請,總裝機176.4兆瓦,其中73%集中在民間投資活躍的江浙地區。
一個月前的2月27日,國家電網公司再次發布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的新政策,全國申請家庭光伏發電人數大增,更多像任凱這種實質性并網發電的個案開始出現。
青島的光伏發電第一人是徐鵬飛。徐是北電能源青島公司做逆變器的工程師。他只花了2萬元,在天臺上建起2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這包括4塊240Wp多晶硅光伏組件、5塊230Wp多晶硅光伏組件和一臺2KW逆變器。發出的電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出售。
“好的時候1天可以發10度電,白天自己用四五度,剩下的賣給電網。”徐鵬飛計算,他的小電廠1年可以發電2000多度,每度電0.56元的價格,大約15年可以回本。
不過,徐鵬飛認為,這種家庭電廠目前在城市還難以大規模復制,“城市建電站一般是利用樓頂天臺,場地很小,不可能家家都來做,占用公共天臺還需要和別的住戶溝通。”他說,相對來說,在農村推廣的投資成本會低一些。
7年回本不是夢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姚峰也同意這個說法。在他看來,現在申辦家庭發電的,多數是像徐鵬飛這樣的光伏專業人士在做試驗,普通家庭還不太感興趣,“目前國家電網回收家庭上網電價偏低,每度才4毛左右,十幾年才收回幾萬塊錢,周期太長。”
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規模家庭發電有可能出現,因為用不了多久,隨著技術進步及商業化,發電成本將會大幅降低,利潤會相應增厚。
事實上,在最近5年,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趨勢極為迅猛。5年前, 平均1瓦的光伏發電,需要投資20-35元,而現在只需要六七元。2006年時,上海電力(4.66,-0.10,-2.10%)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趙春江建起了一個和任凱差不多規模的3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當時花了13萬元,按照每度電5毛的價格測算,回本需要100年。
“現在投資1000瓦太陽能裝機的成本不過六七千元,1年可以發電1100小時。按每度電5毛多的成本,大約15年可以回本。”姚峰說,由于光伏電池可以用25年,就是說一般家庭電廠可以有10年多的“凈賺期”。
如果是工業企業來建光伏電站,商業前景還會更好。姚峰在甘肅等地參與過大規模光伏發電站的建造。現在工業企業用電價格在每度電1-1.5元,這樣六七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姚峰判斷,如果未來五六年光伏電池的價格再下降一半,那么工業企業建設光伏電站可以2-3年收回成本,家庭電廠也可以六七年后收回成本。“那時候家庭發電大規模推廣的時代就會來臨。”
此外,政府補貼也會有助于加快家庭電廠的普及。這一點也已有跡象。比如北京市政府有一個尚未執行的政策——對家庭自發自用建立光伏發電站,每度電將給予0.35元的補貼,行內人士認為,如果把補貼額度提高到每度五六毛錢,將可望吸引大批家庭申辦電廠。
陽臺上的能源革命?
事實上,家庭電廠的投資浪潮,也與國家的戰略規劃相吻合。
歐盟已經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將達到100%,美國則將這一比例定在80%,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也初步提出中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50%的規劃目標。
這當中,家庭光伏電廠可以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國家“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預期,到2020年,全國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可達2500萬千瓦。
但在趙玉文看來,上述數字仍“太保守”,因為中國僅僅農村就有2億戶家庭,按照每戶裝3千瓦的光伏發電裝置,全國可有6億千瓦的光伏裝機,相當于每年節約2億多噸煤。
如果未來幾年每瓦裝機成本下降一半達到3元左右,則一套3千瓦裝機也就1萬元左右投資,這個水平僅僅是目前農村熱水器價格的1倍。而在眼下的農村,幾千元一臺的熱水器已被廣泛接受。
理想看上去很美,現實的瓶頸仍然很多。
如果2億農村家庭全部實施家庭上網發電,最大的問題是國家電網公司是否有能力接納高達6億千瓦的裝機?按照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20年國家電網將接納分布式新能源裝機容量為5000萬千瓦。
“白天都沒人用電,但是每家都在發電。晚上每家不發電時,卻是用電高峰。要解決這方面問題,國家電網公司需要有大投入。”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分布式新能源發電研究室副主任何國慶說。
此外,家庭電廠還面臨場地和物權的困擾。
比如徐鵬飛利用樓頂天臺的場地搭建電池板時,就需要與鄰居們一一簽訂許可協議。“城市家庭建電站一般是使用小區樓頂,那么樓頂場地的產權到底是屬于誰的?現在的物權法規沒有規定,應該盡快給予明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