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自家的用電也能很智能:房頂鋪設的太陽能板有了更大的用途,太陽能發的電不僅能供自家樓房公用照明,還能儲存起來留到用電高峰期再用,甚至還賣給電力公司賺錢。自家的用電也有了一個智能管理系統,用電高峰期時使用自家發的電,幫助減輕電網的壓力。昨天,記者就在黃石路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高壓大廳房頂看到了這樣一套實驗系統。這次的實驗就是要為廣州未來大規模的推廣應用驗證可行性。
房頂太陽能發電送進電網
記者昨天跟隨工作人員爬上了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高壓大廳房頂,只見8排太陽能板齊刷刷地排在房頂,拼出了一塊過百平方米的“吸光陣”,很是壯觀。
據統計,廣州全年日照時間在2200小時以上,與云南省相同。廣州的太陽能資源具有日照時間長、輻射總量大、平均每年陰天只有80天的三大優勢。從全國太陽能分布基本情況看,廣州市屬于三類(中等)地區,具備建設太陽能電站的地理優勢。記者所看到的屋頂太樣能板,正是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利用高壓大廳房頂鋪設的實驗場地。房頂的太陽能電站接入了一個小型的微網系統,電能被傳送至一樓電房的一個大電池柜里,可以為大樓供電也可以把電送進電網。
為了驗證哪種電池組件的太陽能板發電更有效率,房頂的太陽能板采用了單晶、多晶、薄膜三種材料,各自發出的電能被傳送到一樓的控制系統進行對比統計。盡管系統要在5月底才完成調試并網發電,但太陽能板發出的電能已可以源源不斷傳送到大電池柜里存起來。
實驗項目實施人員為記者算了筆賬:房頂過百平方米的太陽能板裝機容量有16千瓦,太陽光充足的情況下,1小時能發電16度,1天發80度電不成問題,基本能解決1棟10層高居民樓的公共用電。
電力管家幫助調整用電策略
除了構建一個由新能源發電的微網系統,此次廣州供電局電力試驗研究院實驗的智能用電平臺還包括安裝在家庭的智能終端。這個稱為“能源管家”的智能終端實時掌握實時的用電信息,包括電力供應情況、實時電價、新能源發電狀態,然后幫助家庭調整用電策略。
在不少地區都有峰谷電價,用電高峰期的電價更高,用電低谷期的電價更便宜。“能源管家”能夠幫助用戶調整用電行為,在用電高峰期時充分用上新能源發出的電,還能把一些非必要的用電調整到用電低谷期,幫用戶節省電費。
這種智能用電服務就是利用經濟、技術等手段,提高電力利用效率,以充分調動電網企業和用戶等各方參與電網調峰,最終實現電力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探索智能用電規模化道路
將新能源以微網形式接入大電網并網運行,與大電網形成互為支撐的網架結構,是發揮分布式發電供能系統效能的最有效的方式。目前,世界范圍內已完成了一批以風/光/儲為核心設備的微型電網示范工程。
南方電網“十二五”節能減排規劃明確了電網發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方向轉變,努力打造服務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綠色平臺”。為了提供更加智能和更高質量的電力供應,廣州供電局開始智能用電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作為廣州供電局的技術支撐,電力試驗研究院長期關注智能電網發展動向,積極探索并研究新能源發電、智能電網等新技術,服務廣州地區綠色電網建設。經過充分的調研,在2012年3月啟動了黃石智能用電示范項目,本項目在學習和研究國內外智能電網的應用案例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由用戶配電網新能源發電(微網)、用電客戶以及傳統電網組成的智能用電平臺。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智能家居、最后一公里通信、智能用電需求響應等。研究的意義是將為以后智能用電的發展探索模式,為規模化應用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