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不但將年初以來的光伏回暖幻象徹底擊碎,更令那些常年跟隨"帶頭大哥"的"小兄弟"人人自危;尚德的隕落也讓那些尚在固守待援的企業看清,泥足深陷的地方政府已經不愿一味充當靠山。看來,大哥不可靠、領導也靠不住;為了不再成為下一個尚德,不甘坐以待斃的巨頭們開始抱團取暖,打造全產業鏈的新型企業。
另一方面,伴隨歐盟對華"雙反"大限漸近,這柄始終高懸中國光伏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越發令國內業者寢食難安。一時間,光伏大氣候從"小陽春"驟變"倒春寒"。在歐美貿易制裁大棒的陰影下,海外市場份額持續萎縮,加之標志性企業破產,正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中國光伏還在探底的漫漫熊途,最危險的時刻遠未離去。
絕地自救:光伏產業鏈縱向整合
尚德的隕落,無疑為中國光伏野蠻生長時代刻上了終結符,更像一個墓志銘時時提醒那些不甘坐以待斃的幸存者們。眼下,中歐之間迄今最大的貿易爭端已進入角力的關鍵時期,對華光伏"雙反"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或許即將落下,而期待政策救市發揮效力卻還尚待時日。內憂外患之下,一度還在彷徨猶疑、習慣"等靠要"的光伏企業開始了艱難的自我救贖,上下游抱團圖存、共同降本增效或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出路。
就在無錫尚德宣布破產重整的同日,英利綠色能源與保利協鑫能源在京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前者去年就已取代尚德,奪得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冠軍;而后者也成功榮升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光伏上下游行業的兩大巨頭聯手的背后,是已被逼到墻角的中國光伏絕地自救的號角。所謂"形勢比人強",尚德的境遇令更多企業警醒,龐大的體量、往昔的榮耀都無法成為免死金牌;為今之計,正是"合則共存、分則俱亡",唯有上中下游戮力同心,外抗雙反、內拓市場,方能在逆境中覓得生機。
其實,從去年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光伏已經開啟了自我救贖的征途。部分龍頭企業為規避歐美"雙反"鋒芒,赴第三方海外市場尋找代工,抑或直接在歐美投資設廠;更多企業則選擇扎根本土、深耕下游市場,涉足光伏電站業務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大半年來的事實證明,"兩頭在外"模式不改、上中下游企業各自為戰、成本控制力不從心,仍是中國光伏的致命軟肋。
主要單純依靠產能擴張形成的規模效應來降本增效的路子,已經伴隨尚德的倒掉一并被判了死刑。中國光伏進入"后尚德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終將認識到,唯有通過上中下游產業鏈整合以及技術進步,降本增效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效應。而保利協鑫和英利,無疑是他們中的先行者:硅片廠商將成本降低的空間直接傳遞到下游電池組件領域,從而實現全產業鏈產品的整體成本降低,對于雙方而言,互利雙贏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目前光伏制造業,無論是上游的多晶硅,還是中游的組件電池,毛利率都基本維持在5%左右;如果未來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制造業將長期維持微利狀態。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材料毛利率的壓縮,對于下游的光伏電站和分布式發電業務則是個福音,意味著今后光伏業的盈利重心將轉向下游。
盡管只是一個開始,但類似英利與保利協鑫這樣的抱團合作、強強聯合已不再是昔日簡單的1+1=2;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將成為中國光伏下一輪分化組合浪潮的重頭戲。"一招鮮、吃遍天"的"單腿跳"模式已經不再靈光,誰先打通全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的業務模式,誰才能有望在"2.0版"的光伏江湖中占據一席之地。
趨勢為王:光伏業仍將深度探底
作為中國光伏業的標桿,無錫尚德倒臺在業內引發的連鎖反應,本已在市場的預料之中。不但與之關聯較大的上市公司集體恐慌,連帶為其提供材料﹑組件的小供應商也人人自危。其實何止是尚德產業鏈上的大小供應商,伴隨近年來光伏行業由盛轉衰,從銀行到地方政府,恐怕都已經很難從這種全局性的大潰敗中全身而退。
眼前的一幕,雖然在局外人看來,免不了要慨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如日中天之日,人人趨之若鶩;大廈將傾之時,則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在商言商,有利則聚、無利則散,本就是生意場上的常態。昔日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他日就難保樹倒猢猻散。只是,光伏業投身容易抽身難;當昔日的造富神器慘變吸金窟窿,曾經乘興而來,如今卻不得不割肉而去。
只圖眼前利、必生長遠憂,各方又豈能不心知肚明?只是,當這輪資本堆砌的造富游戲漸入佳境,光伏巨頭、供應商、銀行乃至地方政府都寧愿揣著明白當糊涂、穿著皇帝的新衣起舞。即便風向轉變,光伏業弄潮已淪為擊鼓傳花式的"博傻",大家還是樂此不疲,沒有人愿意點破,因為都在賭這顆炸彈不會在自己手中起爆。
不是么?隨著尚德的做大,施正榮的想法是:既已坐擁知名的龍頭企業,躋身中國首富行列,只要足夠大,政府是不會讓我垮臺的。那些明明看到風險敞口、卻依然飛蛾撲火的銀行,賭的就是哪怕尚德陷入困境,地方政府也一定會救,政府的支持就是隱性擔保。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余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而地方政府可能仍然覺得,光伏業只是遇到短暫的困難,就算真有什么事,給件"棉襖"幫助企業挺一挺,還能迎來春天。
只是在這輪史無前例的光伏業大蕭條中,尚德的倒臺最終徹底扯開了各方的遮羞布。說到底,政府違背市場規律,打造企業的不破金身;企業在政府的寵溺下盲目擴張產能,惡性競爭;而債權人則盲目相信無論怎樣政府都會為企業提供終極擔保。但最終結局卻是各方一起敗給了市場。
資本市場有一句名言,就是"趨勢為王"。當一個行業趨勢明確向下、還沒有形成自身底部的時候,任何政策都只能短暫地改變市場的運行,卻很難改變中期趨勢,在一定的反復之后,行業仍舊會走上探底之路,直到找到真正的底部,才能企穩回升。如今從國資介入輸血、到滿天飛的各項新政舉措,卻都無法阻遏中國光伏業重心下移,原因就在于此。正如人為造就的虛假繁榮終究會被打回原形,所謂的"政策底"最終一定也會敗給市場底。中國的"光伏救市"如果還不懂得尊重市場規律,仍冀望以行政之手來扭轉乾坤,恐怕難免落入"光伏不死、救市不止"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