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4個月的家庭“小電廠”發電,我國首個成功并網的居民用戶分布式光伏電源終于賺錢了,青島市民徐鵬飛累計賣電收入近200元。9日,記者調查得知,因一次性投入成本高、鄰里協調麻煩等原因,如今島城雖然咨詢“建廠”的人不少,但成功并網的僅此一例。
家庭發電4個月,賣電將近兩百元
去年,家住青島市市北區同德路82號夾嶺溝小區的居民徐鵬飛花費兩萬多元在單元樓頂建了一個“小電廠”,并于2012年12月21日成功實現“小電廠”并網,成為我國首個成功并網的居民用戶分布式光伏電源。“小電廠”的并網,標志著徐鵬飛家在太陽光照好的白天,用電可實現自給自足,富余的電量還能賣給國家。
“從今年4月5日起,我家的總發電量開始超過家庭總用電量。以9日一早我記錄的數據來看,并網以來的近4個月時間,‘小電廠’總發電量是708.93度,賣電量是436.75度。”徐鵬飛說,并網之后,他每天都會查看電表,并會將發電量、用電量和賣電量記錄下來。如今,按照每度電售價0.4469元計算,他賣給國家的電累計約195元。
徐鵬飛稱,由于他家的“小電廠”主要部件是多晶硅電池板,即太陽能電池板,而沒有安裝蓄電池,因此不能儲存白天富余的電,因此晚上仍需使用電網的電。綜合統計下來,如今的實際盈余還并不多。
建“小電廠”不復雜,且并網費全免
對于徐鵬飛家“小電廠”的成功發電并網,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徐鵬飛本身是能源公司的工程師,對此,徐鵬飛稱,家庭“小電廠”的建設好比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只要找到專業的技術人員就可以了。“‘小電廠’的主要組成部件是太陽能電池板、光伏專用線纜、逆變器和支架,人們只要選擇正規的廠家和懂技術的安裝人員,建‘小電廠’并不難。”徐鵬飛說,如今供電公司對于申請并網的“小電廠”都開辟了綠色通道,申請手續只要齊全,能在短時間內辦理完成,而且并網的費用全部免除。
諸多困擾因素讓成功成孤例
9日,記者從青島供電公司獲悉,雖然對“小電廠”感興趣的咨詢者不少,但是截至目前,島城個人成功申請并網的“小電廠”仍只有徐鵬飛一例。
據了解,擁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徐鵬飛建設家庭“小電廠”共投入成本兩萬多元,若是普通市民差不多要花費三萬元。“現在發電700多度就能賣電430多度,我預計全年總發電量為2600度,一年按這個比例以及電價每度0.4469元計算,一年賣電能有1300多元的收益,這樣的話差不多15年能收回成本。”徐鵬飛說。
由于徐鵬飛的家庭“小電廠”占地約20平方米,占用了單元樓公共面積,因此除了高成本投入,征得整幢單元樓業主的同意也是他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們一個單元共21戶居民,我經過一個多月的解釋,才讓其余20戶居民都同意。”徐鵬飛說,起初有的鄰居擔心“小電廠”有輻射、噪音或者污染而不同意他安裝,后來在了解到“小電廠”是依靠太陽能發電、綠色環保且沒有輻射后,才同意他安裝。而記者了解到,正是由于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與鄰里又不容易協調,如在小區內,物業往往又不支持,這些都成為家庭“發電廠”普及的困擾因素。